一、无为与如如不动老子提倡效仿道之“无为”,释迦在《金刚经》里讲“如如不动”,两者是讲一回事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从无路到有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从无路到有路(从无为到)

从无路到有路

一、无为与如如不动

老子提倡效仿道之“无为”,释迦在《金刚经》里讲“如如不动”,两者是讲一回事吗?

如,女子从父之口,从夫之口,跟随、跟从。如如不动,跟随那个跟随而不动心,就是“观”呀。打个比方,眼睛看着水杯,心看着眼,但不动心,诸法空相,故杯不是杯,眼不是眼,水杯与眼都是一合相,无分别也。

在我理解里,无为之无,指向无形;为,动也;无为,就是没有主观有形目的地变动,趋弱趋柔。所以,无为是一种被动的动,无可奈何的运动。无,是一种形态,无形之形,不是现代意义的“没有”。比较接近“无”的形态是:“柔”。

二、道与德,无不为与无以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道的无为和德的无为是有差别的,一个是“无不为”,一个是“无以为”。怎么来区分?

之前有探讨过“能”的形式,一个是能量,另一个是结构能量。能是无形的,结构产生有形。

故:无不为,是无形而不动;无以为,是通过无形化,自损有形结构,进入纯能量的逻辑世界:高能态向低能态流动。德是走向道的中间态。因此,可以认为“德”是“柔弱”,还存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刚强”;而“道”是绝对的空无所空,柔弱也去掉了,是无极。

三、道与佛

佛家讲西方极乐世界,道讲无极。极乐,无极之乐,自在之乐。

结合一二,无不为就是如如不动,道是究竟境界,道是佛。

《逍遥游》里有一段描写神人的话: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典型的道的境界:无不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四、无不为 与 有以为

请注意,在前人的注释中,基本上把“无为而无不为”,解读成:无为而无所不能。这是用人的习性来绑架道的性质,而道是效法自然的,因此这些解读都与《道德经》整体逻辑相矛盾。追求无所不能,是人之欲,是“有以为”,是在“有形结构”里打转。

什么是“有以为”?有形而有动,先有我,然后有作为,一切是以“成就我”为目的的。人之追求名利,都是“有以为”,都是拼算力,以及对结构的认识相似度的竞争。人在计算,人也被命运所算计。

五、补充两个讨论:

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水杯是外实中空,水往里面一倒,“无形”就把位置让出来给水;再把小石头往水里一扔,水就把位置让出来了。谁最懂水之大小?谁能懂石头之有形?

水是最符合“德性”的有形之物,而成为生命之源。“无形”以知水,水至柔而知石。无知者最有知。越柔弱越无形,你就越能知晓天地的底层规则。

2、刚与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金刚经》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不是有点意思!无有就是空性,无间就是金刚。

结语:我们都是道的奴隶,直到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