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枞阳方言(方言俗语说蛮棰)(1)

家乡枞阳常见蛮棰造型

今日枞阳方言(方言俗语说蛮棰)(2)

明国时期红木蛮棰

今日枞阳方言(方言俗语说蛮棰)(3)

北方常见酸枝类木棒槌(蛮棰)

枞阳人所说的蛮棰,是洗衣的专用工具,也叫棒槌、洗衣棒。蛮棰的造型大同小异,北方多圆柱体,南方多扁平状,均以结实杂料做成,尺许长,一掌宽,整体前后微翘。我们平素所见蛮棰,肚平略圆,背有脊,末端把柄,盈手一握。

蛮棰之称谓,源于皖南。家乡枞阳的人居历史,多自元明以降,从皖南迁至此落户,故枞阳的民间方言,尚保留一些江南古老的汉语词汇。有意思的是,蛮棰一词中的“蛮”,到底源于何种说法,教人莫衷一是,抑或仅始于方言口语化的需要。《康熙字典》中《玉篇》释:南夷名,也就是中国古代称南方异族叫南蛮。这所谓蛮棰,是不是古代南蛮人的发明创造而叫“蛮棰”呢?《山海经》中记载: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这生得一只眼睛一只翅膀的蛮鸟,是不是因为飞起来像蛮棰之形,故有“蛮棰”之说?更有甚者,认为这蛮棰线条流畅,棱角分明,由粗到细,虽着手厚实,但模样还是很轻盈可人的。所以,这蛮棰之“蛮”可能来源“小蛮腰”一词。小蛮腰是什么腰?这得问唐代的白居易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的诗中所说樊素、小蛮,乃是白居易的家妓。古代有钱的文人,养几个小三,不犯法,认为是很正常的私人情趣之事。小蛮的腰细若风摆杨柳枝,白居易是应该最清楚,并大为赞赏的。于是,后人对苗条腰细的女性,称之为小蛮腰。这引申到蛮棰之名,到也很恰当。不过,所述“蛮”之种种,联想到“蛮棰”一词的出处,总觉得有点牵强附会之意。

今日枞阳方言(方言俗语说蛮棰)(4)

“棰”的篆体字

再说这蛮棰之“棰”。棰,古字通假的如箠、槌、锤等,为蛮棰之用时,古人或作“杵衣棒”。杵的本意,是指一端粗一端细的短木棒,在古代这杵衣,又或称捣衣。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通过诗的描述,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里,有强烈地现场感。但这所谓的“捣衣声”怎么会在深夜月光之下呢?原来,中国历史上,宋元以前,棉花栽种尚未普及,服装多为丝质或葛麻等物织造。由于其中葛麻的纤维较粗,质地生硬,平常百姓把织好的布帛,铺在石制的砧板上,用杵棒敲打,以求柔软熨帖,故称为“捣衣”。可见这捣衣之俗,即为后人浆洗衣物,用蛮棰捶打的由来了。

今日枞阳方言(方言俗语说蛮棰)(5)

“杵”的篆体字

在枞阳坊间,家家必备的蛮棰,算是日常用品,寻常之物。而蛮棰在丰富的方言语境里,又衍生了诸多只有枞阳人才听得懂的俗语。如歇后语:

拿蛮棰唤狗--越唤越远。是说若操蛮棰在手,召唤狗子,当然,狗见蛮棰,早已不寒而栗,只会如临大敌,赶紧跑开了。这是狗子怕遭受皮肉之苦,以退避三舍而求安。其延伸之意,与人相处,不能既拿棍棒在手,又笑脸相迎,使人捉摸不透而不敢近身。

蛮棰上天--总有一头落地。这是一种很夸张的说法,是说蛮棰毕竟是厚实之物,即使扔得再高,也总会落下来的。形容遇到任何难缠难解或不明真相的事情,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

蛮棰上三天街--成精了。这句带有拟人化的俗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是隐晦,并且带有十足贬义成分,咋一听,还真的不太好理解。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假如蛮棰在街上待了三天(虚指),都有可能成精了,其映射的现实意义,是指街头上做生意的人,互相学习借鉴做生意的技巧,都很精明,甚至是精明过了头。

当人们将这句话脱口而出时,总会带着不屑、讥讽和不满等复杂的情感。

这句话当初在枞阳境内的各大古镇周边,应该都颇为流行。因为枞阳境内的古镇,大多临江河之岸,皆靠埠头津渡,古镇上的人,见惯了南来北往客,便自有江湖,街上的生意人,大有“皇城根下”的自我优越感,形成“蛮棰都能成精”独特的区域人文历史,所以,常有乡人开玩笑说:“如果能在枞阳靠做生意活下来,便放之四海而皆准,去任何地方都不愁挣不到饭钱!”

在枞阳,妇孺皆知的蛮棰,被人们拿来说事,说的虽是平常话,却寓意深刻,蕴藏诸多人间世相。只是,蛮棰和这些土得掉渣的方言俗语,在高度文明的社会进程中,如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渐行渐远了。

作者:章宝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