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9年,还不到二十岁的唐朝青年陈子昂,走出三峡,前往长安学习,第二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失落的陈子昂回乡后继续发奋研读,本来就基础扎实、学涉百家的他学问更上一层楼,“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于是在公元682年,陈子昂再次赴长安赶考,可惜天不遂人愿,再次落第,当然这不能说明陈子昂学识不够,古代想金榜题名难度很大,且不说名额有限,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期间过五关斩六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脱颖而出,一方面必须得有过人才学,此外还得有点运气的成分。

此时的陈子昂郁闷至极,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恰巧看见有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虽然围观者不乏豪富,但因为价钱昂贵,无人问津,陈子昂盯着这把胡琴略微思考了下,然后眉头不皱地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下了胡琴。

这在当时的长安成了一则爆炸性新闻:不明土豪掷重金买天价琴,一时间刷爆了长安人的朋友圈,有好事者还人肉出来了陈子昂:这小子叫陈子昂,四川来的。

古人如何面对不讲理的人(总不能藏在深山待人识)(1)

陈子昂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于是趁热打铁,邀请长安名流和富豪在宣阳里看琴,大家也好奇,想看看这个叫陈子昂的是什么来头。哪知宴会中,陈子昂手捧胡琴说道:“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大体意思就是川人陈子昂,写得一手好文章,但知道的人很少,弹琴不是我的专业。说罢当众砸了琴,然后将自己的诗文分发给与会者。

虽然一些人对陈子昂的诗文不感兴趣,但陈子昂的这次推销十分成功,也总有识货的,当时的京兆司功王适读了陈子昂的诗文后,惊叹道:“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陈子昂赚足了眼球,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所以说,古人为求功名,也得想办法求关注,和现在一样,很多人想成名,得有专业团队包装,然后通过合适机会推销出去,关注量很重要,要不其人再有才华,只能是藏在深山待人识。

陈子昂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让文坛知道了自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在扭转当时萎靡文风,恢复刚劲质朴的建安文风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次“炒作”、求关注,文学史上很可能会少一位诗文革新者。

古人如何面对不讲理的人(总不能藏在深山待人识)(2)

现在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有人提携,少走弯路。某个领域的精英人物,地位高、名气大,他们对某个人作出高度评价,甚至大力栽培,那肯定比起个人努力要事半功倍,正是大咖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三十七岁写完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因为在学术界里也没什么地位,所以《文心雕龙》鲜为人知,刘勰十分着急,就想拜会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可沈约当时做着大官,很难有机会见到,于是刘勰就打扮成卖书郎,每天背着书稿在沈约家盘桓。

古人如何面对不讲理的人(总不能藏在深山待人识)(3)

终于有一天,沈约乘车回来发现了“卖书”的刘勰,刘勰趁机献上书稿,沈约读后,十分赞赏,并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由于沈约是南朝齐梁间的著名作家,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文心雕龙》经过他的审阅、称许,影响越来越大,刘勰在文坛上的声誉和地位也日益提高。

还有我们熟悉的丑男左思同志,写成了《三都赋》后,便拿给当时享有盛名的皇甫谧看,皇甫谧看后,大为赞叹,“谧见之嗟叹,遂为之作序”。有了皇甫谧的推荐,《三都赋》轰动整个洛阳,“富豪之家,竞相传写”,一时间“洛阳纸贵”。

古人如何面对不讲理的人(总不能藏在深山待人识)(4)

再说李白,初到长安时草民一介,幸得道士吴筠推荐,得以拜会贺知章,贺知章是进士第一名的状元,时任太子宾客,不仅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还深得皇帝赏识,李白拿出自己的《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叹李白为“谪仙人也”,又读《乌栖凤》,贺知章赞其诗“可以泣神鬼矣”,后来贺知章把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玄宗“隆惗步迎、如见园绮”,下诏让李白供奉翰林。

正是因为大咖们的影响力,古代也出了一种特殊的诗文,就是把自己的得意诗作投诸名流、显宦甚至皇帝,以期争得名誉或官职,也叫作“干谒”,比如李白那首著名的《与韩荆州书》,是初见韩朝宗时写的一封自荐书,里面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说白了就是要把自己的优点表述出来,你得关注我啊,我是个人才。

古人如何面对不讲理的人(总不能藏在深山待人识)(5)

与之类似,杜甫写给尚书省左丞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都是著名的“干谒诗”,写这类诗得讲究技巧,我们国人讲究含蓄内敛,不能太过张扬,要不显得自大,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就很有意思。

诗里写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以画眉比作品,通过闺情趣话表达应试求仕,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看后大呼绝妙,回赠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庆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妙问妙答,成为文坛千古佳话。

古人如何面对不讲理的人(总不能藏在深山待人识)(6)

当然也有求关注吃瘪的,写下千古佳作《黄鹤楼》的崔颢曾经给户部郎中李邕写过一首《古意》自荐,诗里写到:“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以夫妻关系设喻,哪知因为崔颢和李邕当时的辈分、名望相差悬殊,李邕看后怒斥“小子无礼”,拂袖而去,崔颢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仕途屡遭挫折。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了大人物的引荐,获得了关注,但最终还得以真才实学为基础,《宰相刘罗锅里》有这么一段,乾隆帝殿试甲科考试第一名的山西贡生许伟生,出上联“一行征雁向南飞”,哪知这哥们是花钱买的试题,对了个“两只烤鸭往北走”,最终被当成烤鸭烤了。

咱们再说孟浩然,当时已经近四十岁的王维离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老家襄阳,找到了在朝中为官的老友王维,王维把孟浩然带到了唐朝的“中省”,这里聚集着天下最精英的知识分子。

古人如何面对不讲理的人(总不能藏在深山待人识)(7)

一次聚会,秋雨初歇、明月当空,这些大唐高层精英开展了一场诗歌联谊比赛,大家纷纷即兴吟诵诗句,待到孟浩然时,孟浩然开口吟道:“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此句一出,瞬间秒杀其他所有诗句,“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没人敢再续诗了,从此孟浩然真正做到了“风流闻天下”。

正是关注你可以,你得有让我关注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