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文 |吴雨阳 小镇青年的北漂经历,女性视角的世态人情,现代人孤独的内心世界……4月2日,由导演贾樟柯监制,网络红人papi酱(姜逸磊)主演的电影《明天会好的》上映。该影片聚焦一群奋斗在大城市的“打工人”,以温馨风格讲述笑中带泪的冷暖人生。与此同时,该片也因“贩卖焦虑”“消费女性”等缺点引起诟病,不断引起思考与热议。 先于这部电影“出圈”的是它的宣传。“我现在已经27岁了,用的还是9块9的唇膏,我不会开车也没出过国……”影片中,女主人公萧渝某段独白中的这几句台词,被印刷在该电影的宣传海报上,甫一出现就因矫揉造作、不接地气,被网友们戏称为“看宣发就被冒犯到”“疑似贩卖焦虑”。
虽然这一刺激大众眼球的宣发并不可取,但电影本身还是让不少观众感到真诚和触动。故事主线不算明确,更多时候展现的是一种人物的状态。无论是女主萧渝“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医院”的孤独,雄心勃勃的男友季野说“我不是能一直在一个地儿待着的人”时的自负,还是萧渝和家人通电话时候妈妈温暖的唠叨,以及萧渝“打算再给自己一年时间”时的倔强,都可谓以真实的笔触细密勾画了北漂年轻人的精神世界,让观众从主演身上多多少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电影中,萧渝作为一个能力平平的新人编剧,很“套路”地遇到了一个爱惜她的帅气男人,以及赏识她的知名导演。然而电影后半段,帅气男人离开了她,日后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人;知名导演远走拍片,萧渝的编剧事业仍然遥遥无期。应该说,无法逆袭,才是大多数北漂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在漂泊的日子里,萧渝的身边人来了又去,始终挥之不去的落寞和孤独,饱含着她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人情渐冷这一现实的观察和体验,也不断向观众发问:现实锤击梦想,什么才是生活的重心、人生的恒定量? 《明天会好的》中有这样扎心的“刺”,也有照亮踽踽独行之路的“光”。影片末尾,萧渝的孤独“升级”成了自己去医院这一“最高等级”,独自坐在阴暗的医院大厅里,她梦回少年的自己站在火堆旁,眼中泛着光说着自己热爱的事物:“我喜欢普鲁斯特和太宰治,喜欢海边的风”,“虽然和我想的不一样,但我没有对你失望”。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多年来让自己对抗孤独、坚持下来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心的一团火花:只要认真地生活,有梦想有热爱,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目光和评论消耗自己,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这一瞬间,数百万“北漂”具象化成了这个有笑有泪的女孩——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尽管曾经意气风发的人被生活磨去了一些棱角,在她的内心还有尚未妥协的火种。 “故事流水线”,是《明天会好的》为人诟病的焦点之一,而在某些情节上过分设置噱头,脱离现实,也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些映后标签。比如,影片中的萧渝与季野(张超饰)意外成为合租室友,二人渐生情愫。然而作为年近三十的成熟女性,影片所展现出来的萧渝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恋爱脑”:男主花心,任性,作为租客带别的女性回家,强行让女主腾地方,而女主在大街待了一宿,摔断了腿后却义无反顾爱上男主……不可否认,这是将女性群体面临的感情现状和痛点作了过度的夸张和曲解。从更深层次来说,萧渝这一人物,综合了“小镇出身”“一线漂泊”“大龄单身”“养猫”“累出病”“家乡变回不去的故乡”等众多时下热门的社会话题,那么,为什么观众的共鸣整体上会显得单薄?也许是因为,影片中每个人的悲欢都显得流于表面。现实中,那些才华无法“变现”的萧渝们,她们在奋斗时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应该做出何种的改变和改进……对于这些议题,观众也越来越需要更加“现实”的答案。 这也意味着,讲述当下中国的现实主义故事,对现实问题的直射固然会赢得瞩目和共鸣,但如果只是通过套用桥段、制造热点、炮制狗血故事等方式刺激和讨好观众,而不在其中对现实进行审视和反思,努力增添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注脚,对于一部励志成为精品的电影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