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之原配皇后,明宣宗朱瞻基之生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大明第四位国母。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

张氏 像

张氏是明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与太皇太后。作为朱棣的儿媳,她帮扶了丈夫稳固储君之位,辅佐了儿子处理军国政务,保护了孙子度过主少臣疑。从仁宗登基以后张氏就一直对朝局保持着深度的影响。

在我的眼中,张氏是明代后妃中最具政治智慧,最接近武氏、慈禧的存在。这是一个凭借一己之力,生生保了爷孙三代人帝位的女人。同时,张氏也是明初最后一位见识过朱家父子创业的媳妇。

成祖儿媳:起点就是比别人高

张氏是河南人,可能出生于下级军官家庭。我这里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只知道张氏父亲张麒因为女儿成为世子妃,而被授予了兵马副指挥使这一用来吃俸禄的虚衔,其他信息具无。这倒是符合朱元璋祖训里要选择平民良家子女作为朱家妻妾的要求。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2)

明太祖朱元璋 像

张氏本名不可考,出生年月亦不可考。但别急,我们可以试着从她夫君仁宗身上挖出点信息。

明仁宗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立为燕王世子,同年大婚。这一年,朱高炽虚龄十八。

明代朱家子孙的正妻,成婚时集中在14-16岁这个年龄区间,那我们取一个中间值,也就是说在洪武二十八年时,张氏的年纪在15岁左右。而张氏在遗诏中曾言,自己陪伴朱高炽有三十多年,这么看来,张氏应该很早就进入了王府中,当做童养媳陪伴朱高炽。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3)

故宫 花

洪武二十八年这一年离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还有三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史料里发现朱元璋与这个孙媳有过什么交集,毕竟当时朱棣已经就藩北平,且老朱身子骨已经不如以前硬朗,很少再像从前那样把孙子们叫到南京来亲自教导。

但这并不妨碍张氏从自己的丈夫和公公那,通过碎片化的信息了解到这位开国君主的点点滴滴。这点其实很重要,因为即便是在洪武晚年,张氏依旧能够感受到朱元璋当政时那股说一不二的杀伐决断之气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上台,即建文帝。接着就是“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城,朱允炆失踪,朱棣顺利登基,改年永乐。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4)

明惠宗朱允炆 像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正式立为太子。仅仅九年时间,张氏便完成了从世子妃到太子妃身份的飞跃。

我们知道朱棣对于自己这个大胖儿子其实有诸多不满,从内心上是更偏向英武的朱高煦,做爹的嘛,总是喜欢和自己像的儿子。

所以朱高炽虽然贵为太子,但是日子其实并不好过。比如朱棣和儿子们骑马射猎,朱高煦嗖地一声上马,在马鞍上各种腾挪,还箭无虚发。朱棣颇为欣慰地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太子朱高炽。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5)

明代皇帝出巡 图

朱高炽全身肉颤巍巍地使劲地往马上蹭,脚下垫着上马石,左右两个仆役也在一同发力上推,可就是上不去。朱棣脸色马上就转阴了。之后就下令要朱高炽节食,为此还杀了一个太子府给朱高炽偷偷送吃食的下人。

我严重怀疑朱高炽体重的持续增长,就是为了宣泄压力的暴饮暴食而导致的。

这个时候,张氏就发挥了缓和父子关系的作用。毕竟是徐皇后亲自挑选的儿媳妇,朱棣怎么说都该给点面子。有一次,朱棣对着朱高炽大发雷霆,言语中有废储之意。张氏就偷偷进了厨房,做出美食,给公公呈上,朱棣便熄了怒火。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6)

徐皇后 像

当然,我们不会幼稚地认为张氏仅仅凭一手好厨艺,就能够哄得雄才大略的公公喜笑颜开,但是我们也别忘记了张氏的另一个身份——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

朱棣对朱瞻基这个孙子是非常疼爱的,时时带在身边调教。当初询问解缙皇储人选时,解缙一句“好圣孙”,便让朱棣下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可以说,朱高炽做太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自己儿子朱瞻基的光。自然,对于身为朱瞻基生母的张氏,朱棣也是颇有好感。

很多人说张氏对于朝局的影响,应该是从洪熙年,即朱高炽登基后开始的。那永乐年间,朱高炽常年的监国阶段怎么说?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7)

明成祖朱棣 像

从某种意义上,朱高炽丰富的理政经验也是朱棣选他为太子的重要考量,相对的,朱高炽在永乐年监国积累的诸多的人脉,也奠定了张氏日后与朝臣的密切关系。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高炽监国的时候,有朱棣这样权力欲极盛的公公在,张氏并不敢对政务有丝毫干涉,但这并不影响张氏与朝臣进行有限度的“往来”。比如打个招呼,比如出席某些宴会场合之类的。

而太子妃的身份,也让外朝的官员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认知:这个女人,是朱棣与徐皇后认可的儿媳妇,是将来的皇后,也可能是未来的太后。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8)

明代后妃 剧照

得益于张氏在官员心中这种形象的确立,为她以后能够以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影响朝局奠定了人心基础。

宣宗太后:为娘能教的有很多

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期间史书对于成为皇后的张氏并无什么具体描述,只是用了“中外政事,莫不周知”这八个字来形容。

这八个字,是史官埋下的伏笔,为日后张氏影响大明政治走向,设下了铺垫。但我相信,这八个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9)

明仁宗朱高炽 像

朱高炽当得“仁宗”之名,性情向来是比较好说话的,这与他的爷爷,父亲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男主人性情好,女主人便会稍显强硬。

而朱高炽的身体不好,行动又诸多不便。按照现在的人理解,过度肥胖,会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的病变,也伴随着“三高”,这就是说朱高炽的精力不会很好。

所谓的“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应该就是指张氏在这一时期有帮助过朱高炽整理往来公文之类的事情。前有太祖的马皇后,后有万历的郑贵妃,其实都做过相似的事情,也的确谈不上是干政。所以这个时期的张氏,只是很了解丈夫的执政理念与朝廷动态,仅此而已。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0)

故宫

政务繁重,大胖子朱高炽只撑了一年就驾崩了,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张氏成为了大明第一位皇太后。

从宣德年开始,张氏就开始正大光明地过问政事了。朱瞻基登基时,已经二十六七了,这个年纪比起之后朱家几个十五六岁继位的小皇帝来说,朱瞻基已经算“高龄”了。

可宣德时期,特别是宣德初年,朱瞻基几乎事事都向张氏汇报,要听取张氏的意见,这点其实很值得玩味。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1)

明宣宗朱瞻基 像

一则,朱瞻基政务经验不足;

朱瞻基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到处跑,朱棣在南京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而谁都没有想到仁宗仅仅在位一年便龙驭宾天,朱瞻基并没有父亲仁宗一般有常年监国的政治经验。

二则,朱瞻基心性不定;

朱瞻基懂事后,爷爷已经坐稳了皇位,并未如父亲,叔叔等人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他可以算是大明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君主。虽然他自幼聪慧,但也因为朱棣的溺爱,身上沾染了一些纨绔之气。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2)

明代皇帝出行 图

就比如他的“促织天子”的名号,足以说明他的玩心很重。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够约束他,监管他。这个责任,自然落在了太后张氏身上。

三则,张氏涉政,朝臣并无反感

朱棣长子媳妇的身份,注定了张氏在政治上的老资格。洪熙,永乐,甚至建文,洪武年留下来的一批老臣,很多是张氏的“老熟人”。同时张氏一向口碑上佳,又是当今圣上生母,此前也没有什么“违制”之举,大家在心理上并不排斥。

最重要的是,张氏影响朝局的方式,是皇帝自己去征求太后的意见,主动权还是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张氏做出类似“垂帘听政”的事情,在程序上可以算没什么问题。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3)

朱瞻基投壶 图

四则,张氏约束外戚;

历史上后宫专权,往往都是一大群外戚势力强势崛起,与之前的朝臣打对台戏,抢夺话语权,这就会激起朝臣的强烈反抗。

在张氏这就没有这个问题,一来张氏娘家人本来就是小门小户出身,人比较老实没什么野心,二来张氏非常注重约束张家人,且处处尊重朝臣,维护大臣的体面,这自然博得了文人们的好感。

于是在宣德年间,我们经常能看到朱瞻基如何孝顺太后,太后又如何从各种小事上去劝谏皇帝应该如何体恤百姓,重用贤臣,还能看到太后经常召见几个重臣拉闲篇,不是回顾当年的“革命情谊”,就是强调现在的君臣同心,一派和谐景象。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4)

明代官员

宣德后期,张氏基本上已经不怎么过问外朝之事了。抱抱孙子,“调教”下儿媳妇,倒也算乐享天伦了。但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张氏遇到为人父母最痛苦的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年,张氏已经五十多岁了。

而上苍似乎并不想让张氏一直清闲下去,把一个年仅九岁的孙子推到了她的面前。

英宗祖母:有奶奶在孙子别怕

主少国疑,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少主”危机。

因为皇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实在过于年幼,根本无法履行皇帝的职能,故而当时人心不稳,各种流言四起。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个说法是传闻太后要立襄王为帝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5)

明英宗朱祁镇 像

襄王是朱瞻基的同母胞弟,为人庄重,素有清誉,在宣德四年时便就藩长沙府。本身也是张氏所出,封建王朝又有“兄终弟及”的先例,是不是觉得襄王继位也很合理?不。

“兄终弟及”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皇帝无嗣。朱元璋为什么在朱标死后执意要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如此不喜朱高炽,为何最后还是不得已立其为储?这不是靠皇帝个人喜好就能决定的,因为这涉及选择皇家继承人的程序问题,处理得稍有不慎,子孙后代就可能招来亡国之祸。

朱棣自己就是造反坐上皇位的,可登基后的他依旧不敢坏了这个规矩。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6)

龙椅

嫡长子继承制一旦被打乱,也就意味着以后皇族所有皇子都有继承大统的可能,这势必会掀起永无休止的朝局纷争。

我相信,提出要迎立襄王这位外藩入京继位之说的,一定是朝臣,绝不可能是张氏。朝臣是要把水搅浑了,看看能不能捞到什么鱼。而张氏这位经历过靖难的老太太,太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张氏当机立断,召集重臣,喊来皇长子朱祁镇,告诉所有人,这是帝国的继承人。张氏的意思很明确:你们所有人都听着,我孙子的皇位我保着,都给我安分点。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7)

明代官员

宣德十年,朱祁镇正式登基为帝,改次年为正统。张氏从大明第一位皇太后,升级到了太皇太后。

史书说这个时候因为皇帝年幼,朝臣要求张氏临朝听政,被张氏以不合祖训为由拒绝了。这是一次朝臣的试探,他们想通过这个方式来问这位太皇太后:您保着您的孙子做皇帝,会不会动我们这些人的蛋糕?

张氏很明确地回复他们:只要你们不闹,皇帝亲政前,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这是张氏与朝臣达成的协议,双方虽然都是老狐狸,但都有起码的契约精神。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8)

故宫 石狮

于是我们看到,正统初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内阁,以胡濙为代表的六部,以张辅为代表的勋贵,再加上太皇太后张氏的宏观把控,所有人保持了同步的频率,维持着帝国的运转,一起为小皇帝朱祁镇保驾护航。

这段时期,堪称明代君臣和睦的典范,这都归功于张氏的个人威望与灵活的政治手腕。

正统年间还有一件事,就是张氏教训太监王振。

有一次张氏拉着上面的五位大臣,在宫里拉家常。聊完事情以后,把王振喊了过来,当着小皇帝朱祁镇的面数落王振的不是,之后便要杀王振。直到小皇帝和顾命大臣一同求情,才免了王振的死罪。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19)

明代官员

很多人用这件事情来说张氏善于洞察人心,并说王振以后做人做事低调了很多,在张氏在世的时候都不敢有任何逾越举动。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之前在其他文章里也说过,张氏此举,看似是在教训王振,实则是在提点王振。张氏告诉王振,现在还没到朱祁镇亲政的时候,你们皇帝身边的人翅膀还没硬,做事还是要顾忌朝臣的想法,不可过火。王振听懂了。

王振也是张氏留给自己孙子的一个棋子,在自己百年之后,孙子朱祁镇能够用王振这类宦官与这些朝臣继续对抗下去,保障皇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如果你看懂了正统年间张氏做的几件事情,再去看看张氏的儿媳孙氏后来在“土木之变”发生后的反应,你就会和我一样发出一声感慨:大明后宫再无人矣

大明张皇后的悲惨下场(明仁宗之张皇后)(20)

故宫

结言

正统七年,张氏崩逝,这位大明传奇女性,历世子妃,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走完了精彩的一生。

她辅佐了三位君主,个人威望极高,却能基本上恪守本分,在影响朝局的同时从不显露出一丝的个人野心,为明代政局的平稳过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太太,更是我钦佩无比的女政治家。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