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三个问题。

问题一:上学期的数学,依次有哪几个章节?

问题二:每个章节你学习了哪些内容(知识点)?

问题三:这些内容(知识点)一般会如何出题?

如果你是家长,可以问孩子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学生,这几个问题你自己能回答上来吗?

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复述与提炼。能回答得越多,越仔细,越详尽,就证明在这方面做得越好。

而事实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回答不上来的,少部分甚至连第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也就是说,连学了什么都不知道。而更多的同学估计是能够说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在问题二上折戟了。

大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那大概是因为这从来不会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更不是考试会直接考的内容。

但是,它对学习的帮助其实是非常巨大的。

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帮助知识在脑子里面留下痕迹。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学过什么都说不上来的学生,面对考试会是怎样的懵圈状态?更不要说举一反三这种更高级别的要求了。

因此,每一个科目,每一个学期,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脉络,是应该要有条理地整理和复述出来的。

以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为例。整个章节的关键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 四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 充分掌握根的判别式(即△);
  4. 充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以及几条相关拓展的式子;
  5. 实际问题。包括增长率问题、握手/送礼问题、病毒感染问题、矩形面积问题,利润问题。

这样的复述和提炼,应该在学完每一章后进行,然后分科目整理起来,以便随时翻阅。如果你有能力弄成精美的思维导图,可以的,但区老师我艺术水平太菜……所以,毕竟是给自己看,能看且方便看就好。

这样子,在每一次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你已经把刚刚新鲜学完的这些知识过了一遍,提炼了一遍,效果杠杠的。

如此,我们进入问题三,那就是这些内容(知识点)一般会如何出题

继续以上面的例子为例。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选择或者填空非常偶尔出现,尤其注意“a≠0”是个坑
  2. 解一元二次方程,必考!小题会有,大题第一题会有,以后的二次函数相关题目会有。首选直接开方或因式分解法解决,如果不行用万能的公式法;
  3. 根的判别式,常考,条件指向性明显,看到(两个不相等实数根、两个相等实数根、没有实数根)等字眼,几乎必定与此相关;
  4. 韦达定理,出现频率一般,常常出现另外几条需要变形的式子,如果涉及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关系,计算量会比较大,使用有前提(△>0);
  5. 应用题,常考,增长率、矩形、利润问题会出大题,另外两类偶尔出小题。

可以看到,这部分的核心,是以考题为导向的。呼应我在上一篇区老师的学习课堂02:没有人比我更懂考试中提到的,在现行教学体系下,考试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

随着年级的增长,科目变多,知识变得更多,难度也变得更大,然而,时间却没有变。这意味着,我们越来越不能通过时间的堆叠来提升学习的效果(分数),哪怕你能够不睡觉的超人,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提高效率成了不二之选。

这里讲的,就是其中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那就是,去仔细甄别你学习的所有东西,哪些是最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定义“重要”的标准,无疑就是:考试常考

你三番四次在考试中看见的,就是常考,就是重要,你的时间就应该花在这儿。

以上这些,你的学校老师或者补课老师顶多只会告诉你碎片化的片段,你是需要通过自己在一道又一道的真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归纳和整理的。所以我常常强调,考试真题太重要了!

虽然我总是以数学作为例子,但实际上,以历史和道法为代表的文科主观题,也许体现得更明显。

名师讲课笔记(区老师的学习课堂03)(1)

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其盲目题海,不如用一些时间试试我的建议。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这么做的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