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歌中的牧童总是天真烂漫,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不管是以牧童为主角的诗歌(比如“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还是以牧童为配角的诗歌(比如“牧童遥指杏花村”),我读起来都会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到羡慕,充满向往。

我想,可能诗人也是非常向往牧童的生活的吧。

山行杜牧唐诗快速记忆(10分钟古诗课73牧童骑黄牛)(1)

(一)诗人生平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我看到百度百科的介绍里这个“美食家”,才想到袁枚似乎有一本名为《随园食单》的散文集。懂得美食的人都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古诗课》里介绍里袁枚的童年生活。袁枚祖上做过官,但是家道中落,家里的男人们到处给官吏做幕僚谋生,还需要女人做针线补贴家用。每天吃不饱,还要被人敲门催债。

这样看来,袁枚长大之后确实为改善家庭条件做出了很多努力。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袁枚很有才华,12岁就考上了秀才,23岁中举,24岁中了进士。做了七年县令,觉得官场不适合他,于是在随园隐居。

袁枚文章得到富人的喜爱,所以他不必为生计发愁。看起来跟郑燮有点像,只不过郑燮卖的是画,袁枚卖的是文章。江南的富商看起来很崇尚文化。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收了很多女弟子的事情被道学家们拿出来批判。我想如果他是因为有教无类而收的女弟子,那他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人物,如果他是因为风流而收的女弟子,那被人说几句也是应该的。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袁枚的主张有点现在文艺工作者的感觉了。这么看起来,袁枚可能是个纯粹的文人,不是政治家。

山行杜牧唐诗快速记忆(10分钟古诗课73牧童骑黄牛)(2)

(二)诗歌品读

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可能也符合袁枚“性灵说”的要求,比较无拘无束。

第一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骑着黄牛,开心地唱着歌,歌声穿越树梢,响亮得整个林子都能听见。

“歌声振林樾”用到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典故。“樾”本意是树荫,这里指繁密的枝条。

第三四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看见了树干上的知了,想要去捕捉它,于是突然停下了歌唱,站立在那里。

这首诗感觉像一段短视频,最后两句的时候,视频里回荡的歌声突然停止,画面也突然不再变动,只有知了在大声地叫。于是观众的目光便跟着牧童的目光一起紧紧盯着那只知了,期待下一秒就能把它捉住。

山行杜牧唐诗快速记忆(10分钟古诗课73牧童骑黄牛)(3)

山行杜牧唐诗快速记忆(10分钟古诗课73牧童骑黄牛)(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