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秋冻,是否有科学依据?,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春捂要注意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春捂要注意什么(是否有科学依据)

春捂要注意什么

秋冻、秋冻,是否有科学依据?

“春捂秋冻”并非全无道理。一般而言,正常人体体温维持在恒定37℃左右,但人体对于高温或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骤然升高或降低都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更易患上疾病。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升发的时候, 而秋冬是闭藏的季节。

因此,“春捂秋冻”的本意是,在春天不要因为天气刚放暖就脱掉棉衣,在秋天也不要因为刚见冷就把自己厚厚裹住,适当地捂着或者冻着能加大人体对于外界的接受程度,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好处。

那么哪些部位值得我们“捂一捂”呢?

1、头部

头部作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脉与足三阳经脉均聚会于头部,因寒能伤阳,所以风寒之邪总是先侵袭人体的头部,而头部避风的关键部位是后脑。因为脑后有风邪最容易入侵的两大穴位“风府”与“风池”。

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就是气温较低时,头部暴露于外,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甚至脑血管意外等。

提示

1、在寒冷季节,应该戴帽子以减少热量从头部散失

2、洗发洗澡以后应该擦干,不能当风直吹

3、注意耳朵的保暖

4、多做干洗脸的动作,双手搓热快速按摩双面颊,揉捏双耳,搓热脖颈

2、肺部

中医的经典《内经》说:“肺主卫,外合皮毛”。怎么理解?卫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我们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御线,而这个卫气就归肺来管。如果秋冬衣物单薄,而这个人的本身体质偏于寒凉阳虚,那么让自己原本就不够旺盛的卫气去直接面对风寒邪气,就很有可能会得感冒风寒的哦!

风寒袭肺导致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常见症状有咳嗽声音很重,流清鼻涕,同时还伴有时不时的喷嚏。

提示

1、若咳嗽不太严重,可以泡个热水澡,轻微发个汗

2、若咳嗽剧烈,还是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3、用艾灸适当地温灸肺俞穴、大椎穴,以增强阳气预防寒邪侵肺

3、腹部

中医理论的腹部分为大腹、小腹与少腹,肚脐上是大腹,肚脐下是小腹,肚脐两侧是少腹。大腹主脾,对应的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大腹受寒的常见症状有胃肠炎、腹痛和拉稀;若长时间让大腹受寒, 等风寒逐渐深入脾胃脏腑,那治疗就棘手了;

小腹属肾,对应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尤其是对于女子,小腹里的卵巢是女人的生殖之源,如果受寒,影响卵巢的激素分泌,容易出现月经不调、情绪不稳定和焦虑忧郁等症状,这个就与中医理论的“肾主生殖”相印证了。

少腹属肝,肝郁、肝血虚、肝阳虚都是通过少腹来体现的。同样还是女子,风寒邪气侵袭少腹,往往会产生痛经,因为少腹包含着子宫与输卵管。子宫是人类孕育下一代生命的温床,经常露脐露腰,会导致宫寒,子宫的温度太低不适合胎儿的生长,新生命的成长需要适合的环境,温度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哦!

所以,肝、脾、肾三个重要的脏器都包含在腹部不同的部位,腹部的受寒也会严重影响这些脏器的。

提示

1、爱美的女孩要少穿低腰裤、露脐装

2、按摩腹部:用掌心对着肚脐,双手用力揉腹,以此帮助气血运行,增加胃肠道的蠕动

4、腿部

老寒腿带一个“老”字,往往让人误会是“老年病”,其实不然,年轻人为了漂亮,冬天喜欢穿超短裙、短裤,让大部分腿部皮肤暴露在寒冷空气中,虽然美丽“冻人”,却也让“老寒腿”钻了空子。

老寒腿是民间俗称,中医学命名是“痹症”,老祖宗的《内经》又说了:“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不与风寒湿之气合,便不为痹。”可见老寒腿就是风邪、寒邪、湿邪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示

1、规律饮食,不败脾胃,少吃寒凉

2、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物

3、不露脚踝、不穿短裙,使正气存内,提升自己对外界邪气的免疫力

5、脚部

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供应比其他部位少,且表面脂肪比较薄,不容易保温,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脚冷冷全身”。中医认为脚具有全息的特征,意思就是人的五脏六腑在脚部都有相应的敏感区或反应点,若脚部受冻,不仅脚部血液循环不畅,也可反射性地引起其他相关部位毛细血管收缩,引发抗病能力下降。

双脚温度一般维持在30摄氏度的时候,感觉是最舒适的,所以养脚的首要就是保暖,尤其是气温较低的冬天,平时穿好保暖性好的厚袜子就非常重要了。

提示

1、睡前用42℃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暖遍全身

2、一定要擦干汗水,防止外邪在毛孔打开的时候趁机侵袭人体

3、给自己做“足疗”,按摩涌泉穴。按摩时先搓热双手掌,然后快速搓动涌泉穴100下,直到有热感为佳

话说,小伙伴们你们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气温多少度?

本文转载自鹿衔医话

#清风计划# 关注海上名医,精准导医,智慧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