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弟子规》中的“信”是学生们主修的第四门课。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译文】:每个人都会有过错,要用什么态度面对过错,才能进德修业呢?每个人都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是优秀,受人尊重的。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为了维护好的形象,就很容易产生愤怒。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知不觉就会高兴起来。
听见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损友就会越来越多,良师益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了。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那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译文】:自身的作为有重大的过失而遭到别人无情的辱骂时,要能勇于面对,先承认自己有过失,再检查自己是不是有心违犯。
掩:是掩饰的意思。如果犯了过错,却故意掩饰,就如沾了墨渍的白布,愈是用力清除,愈造成污点的扩散,失去了白布洁白的本质。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
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了一项掩饰的罪过了!改过是一把利器。要改过,必须先觉察过错,然后闻过而心生欢喜,有了知错能改的勇气,愿意帮我们改掉过失的忠告良言,自然蜂拥而来。那时,在圣贤的大道上,必然愈走愈光明!
《弟子规》泛爱众
《弟子规》中的“泛爱众”是学生们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众是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他人、家国、天下,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待人谦和、有礼貌。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译文】:只要是人类,不分种族国家,不分高低贵贱,都需要互相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居住在同一块大地上。在这个“地球村”,人类就像共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彼此应该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千万不要互相伤害,国家之间也不要发动战乱,而应构建一个和谐大家庭,要用博爱、和平拥抱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一定要和平共处。不仅国与国之间需要,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也离不开这种思想。毕竟,只要是人,都不愿意接受痛苦,而希望活得快乐,既然目标是相同的,那就应该推己及人,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
当然也包括动物、植物。倘若人人都有这种慈悲,不但对飞禽走兽会有一种关爱,而且对身边的草木森林、大海湖泊,也不会轻易损害。
品行涵养高尚的人,不必打广告、写介绍,其美名会不宣自扬,自然流布于整个世间。反之,假如没有内在的德行,即使偶尔名噪一时、轰动一方,终究还是会销声匿迹,不可能长久。所以,一个人最需要的就是德行。倘若没有内在的德行,外貌再好看也没有用。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外貌美丑,并不值得赞扬、恭敬。假如一味地追求外貌,这不是明智之举。其实在这个世间,外貌好看不一定有用,只有具足智慧和德行,才是最好的。
一个人如果既有德行,又具智慧,那就值得众人恭敬,但若只是品德好,却没有智慧,什么都不懂,做事一塌糊涂,别人也不会佩服;若很有智慧,对一切无所不通,但德行极差,那也不值得恭敬。
因此,两种功德都具足的人,才值得众人拥戴。所以,长相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德行,这才会对社会起很大作用。当然也并不是说长得好就做得不好,而是不能过分希求外在的美貌,却不管内在的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