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妈
前几天在楼下小公园玩,有一个男宝博被“围观”了,其中的缘由竟然是娃耳朵上的一个“小洞洞”!
娃的奶奶说:“这可是富贵仓,有这个小洞的人是有福气的!”
另一位老奶奶更加逗乐:“这个娃,上辈子肯定是个臭美的小姑娘,喜欢扎耳洞”
老一辈人对于耳朵上的这个“小洞”有“前仓藏粮,后仓藏糠,耳朵棱上藏衣裳”的说法。
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 在医学上它有一个严肃的名字“耳前瘘管”。
富贵仓=耳前瘘管=先天性畸形
“耳前瘘管”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是胚胎发育期间(怀孕第六周耳廓形成期)出现的发育问题——是第一、二腮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中融合不全的遗迹。
说直白点,就是胚胎时期耳朵上应该闭合的地方没有闭合好,留下的小孔。
不过,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更不需要自责,虽然这是妊娠期发生的,但这跟你孕期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木有半毛钱关系。
耳前瘘管发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单侧与双侧发病比例为4:1,男女发病比例4:1,男宝宝中招的几率会更大些。
耳前瘘管的位置可能略有不同,多位于耳轮前,少数在耳廓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
没有注意过这个“小洞”的爸爸妈妈可以在宝贝耳朵上找一下。
耳前瘘管会造成什么影响?
形象点举例,可以把耳前瘘管比作一个火山,它有可能会是一个死火山,一辈子不喷发(无分泌不感染);也有可能是活火山,经常喷发(反复感染化脓,需进行根部处理)。
大多时候,它只是一个小洞,没有其他的特殊的症状;有可能会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分泌物,只要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消毒处理就好了。
耳前洞只要不发炎,麻麻们不用过于紧张,不需要医疗,可以保持原样,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危险信号。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症状,但以下是耳鼻喉科专家提醒的常见症状:
发炎:耳前窝周围组织的炎症。
感染:孔周围组织的红肿,疼痛,发热,坑(孔)内或周围肿胀。
脓肿:是一种充满脓液或刺激性液体的小肿块,通常呈白色或黄色。
囊肿,在孔附近出现,虽然无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肿块慢慢扩大,会增加该区域感染的风险。
如果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需要配合治疗。
首先用抗生素控制炎症,看看能不能靠药物消炎。
如果抗生素无效,炎症没有消除,则对感染的脓肿进行针吸,如果脓肿无法成功针吸,则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除囊肿。
等发炎情况控制住后,建议进行瘘管切除术,切除整个管道。
有妈妈觉得不到最后一步,可不可以不手术?
大部分有耳前瘘管的人,不发炎一辈子没啥事儿,就跟没这么个东西一样,一旦发炎一次,就可能反复发作。
跟阑尾炎差不多,我自己阑尾炎发作3次,之前总想着输输液挺过去,但反复发作之后,最终还是手术切除了。
耳前瘘管也一样,如果不手术,那么每次感染都要重复一次前面的治疗步骤,很大几率会再次开刀引流。所以如果宝宝出现过一次严重发炎感染,还是建议手术切除管道。
不想娃受罪,平时的预防很关键:
家有耳前瘘管的娃,平时的护理要格外上心。
1、日常护理“适当”清洁
很多妈妈都喜欢给娃做清洁,尤其是娃睡着之后,开始折腾娃的鼻腔和耳道(耳廓),其实宝宝不需要过度清洁,适当的分泌物反而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还有一部分妈妈,觉得小娃哪都脆弱,哪哪都不敢碰,耳廓上厚厚、黑黑的一层脏物,这也容易滋生细菌。
所以,给娃的护理清洁要适当,一周一两次,用清水轻轻地清洗宝宝耳朵后擦干就好,有耳前瘘管的娃,格外注意一下局部干燥,可以正常洗脸、洗澡、游泳,只是洗完之后,及时把耳前瘘管周围擦干,减少感染的风险。
2、不要用手挤
没有感染过的瘘管千万不要用手去挤压,有的妈妈强迫症,看到娃洞洞里有分泌物,偏要挤干净,俗称:排毒。
但其实挤压反而会破坏管道,导致管道堵塞,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去,引起发炎。而且,如果手上有细菌也会带进管道引起发炎。
如果有乳白色分泌物流出,用棉签轻轻擦干净,碘伏消毒就可以。
总的来说,耳前瘘管发生炎症感染的比例并不高,如果没有异常,这个“小洞”不需要格外担忧。
但是,既然它确实属于一种先天性缺陷(虽然对身体没有影响,但一旦发炎感染也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痛苦),那妈妈们就不能大意,如果自家宝宝的耳朵上有,那平时的护理就要比旁人多上一份心。
对孩子身体的各种情况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等问题到来的时候,至少让自己做到临危不乱,也就是我们科普各种医学常识的意义所在啦。
真的发现问题,还是要第一时间找医生确诊和治疗!
快去娃耳朵上翻翻,有木有这个小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