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喜剧之王》中,周星驰被称为“死跑龙套”的。对此他在电影中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如果一定要叫他跑龙套的,能不能不要在前面加个“死”字;第二是更高要求,他反复强调,我是一个演员。
事实上跑龙套的就是演员,甚至在电影还没发明出来之前,他们就已经是演员了,戏台上的演员。
沈从文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跑龙套》。他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跑龙套的在戏台上是没有固定角色的,名字也不会上海报,观众捧也好骂也好跟他们关系也不大。他们的任务是在角色出场前,他们先上台露个脸打几个转,还不能有表情,按部就班把该走的位置都走到,最后毕恭毕敬地站在两边。
事实上在传统戏剧中,跑龙套的基本就是特指小兵、侍卫、随从等等。那为什么叫跑龙套呢?跑好理解,主要是龙套。龙套其实说的是传统戏剧中的一种服装道具,这种戏服上面绣着龙纹,而且这种戏服基本都是套头穿的,所以这种戏服被称为“龙套”。而穿这种戏服上台的人通常不是“角儿”,就是说不是主要或次要演员,所以也无台词也无独特动作,只需要“跑”就行了,所以被称为跑龙套的。
早期戏班里跑龙套的都是由新人担任。四人一组,叫做“堂”。如果是文戏,跑龙套的最多帮忙喊个堂威,举个水火棍;如果是武戏,则需要他们在主角的刀剑下往来穿梭,或者摇旗呐喊。
在旧时候的戏班中,一个人要想成名成角儿,跑龙套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体验在舞台上的感受,另一方也能近距离体会主要演员的演出特点,磨炼自己的能力。所以大多数戏曲演员都是从跑龙套开始,发展为能有少量台词的小角色,随着艺术能力的增加,年龄的增长,逐步饰演一些配角角色,最后才是主角。
但角色再小也在台上,跑龙套的虽然简单也不能出错,一旦出错整台戏也麻烦了。侯宝林先生有个相声叫《空城计》,说的是候喜瑞先生演司马懿,上场前一个龙套闹肚子,临时抓了个外行(棒槌)顶替,结果一边站两个的龙套变成一边一个一边仨,闹出了大笑话。还有一个据说是真的,“老生三杰”中的余三胜曾演一位君王,上台发现自己的侍卫站成一边一个一边仨的“一头沉”,最后他急中生智,临时编词,把多的那位给拉过去了。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跑龙套的,什么还没学会就不甘于做跑龙套的往往结果反不如人意。安心做好平凡的简单的事,也许机会就在那摆着了。香港非常经典的电视剧,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主人公黄日华早已淡出银屏,女一号翁美玲更是早已香消玉殒。但有心人发现,里面的群众演员竟汇聚了周星驰、刘德华、刘嘉玲、吴孟达、吴镇宇、欧阳震华等等众多明星,所以说,谁又不是从跑龙套的过来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