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涛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吗(陈寿撰写三国志与)(1)

蜀后主建兴十一年的仲夏之夜似乎比平常更热,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此刻,原蜀将马谡的参军陈式,正心浮气躁地等在书房……忽然,内屋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正要起身,侍女便急急忙忙推帘而入,气喘嘘嘘地说道:“老爷,夫人生了位小官人。”“哦,陈家有后了!”陈式长长地嘘了口气,便匆匆地走向内屋……

几年光阴转眼即逝,在母亲的哺育下,小陈寿一天天长大,见儿子天资聪惠,夫妻二人商量把他送到蜀中大儒谯周门下。因为勤奋刻苦,再加上老师的悉心指点,陈寿的学业突飞猛进,很快就熟悉了先秦时代的诸子典籍。学习中,他对前朝历史尤感兴趣,一天夜里,他秉烛诵读,看到《史记》时,兴之所致,突然间往桌上猛拍一掌。这一拍,惊醒了正在打盹的老师。谯周忙问何故,陈寿答道:“太史公真了不起,将来,我也要像他一样,撰写出当今的史著。” 听了这话,谯周不由心中暗叹:“后生可畏啊!就与孔门的子游、子夏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谯周教他也更加地尽心尽力。

在老师的极力举荐下,陈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先是在姜维军中担任主簿,后迁为散骑黄门侍郎。能得到这样的职位,青年陈寿着时高兴了好些日子,认为终于能献策后主,替朝廷和国家出力了!

谁知,刘禅却胸无大志,贪图享受,宠信小人,任凭黄浩等宦官专权,陈寿自然是报国无门,空负了一身才学。由此,他也恨极了朝中那些玩弄权术的佞臣,发誓不同流合污,要始终保持着一个文人的刚正气节。

不久,陈寿的父亲过世。由于操劳过度,陈寿也倒在了病榻上,便让婢女替他调制丸药。按照当时的礼俗,守孝期间,服丧之人三年都不能接近女色。黄浩也不知从哪儿听到了这事儿,便纠集党羽,向后主密奏了一本,说陈寿有违孝道,有损朝廷的威严。昏庸的刘禅,听信了黄皓等人的参奏,竟将陈寿冷落起来。

黄皓失宠后,大臣们纷纷上折,希望能召回陈寿。不料,此事却遭到了故相之子诸葛瞻的反对。原来,街亭失守,作为马谡参军的陈式同样也受到牵连,被处以髡刑。因传统观念的影响,诸葛瞻很有些轻视陈寿,认为罪臣之子,不宜在朝中做官。

就这样,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竟被朝廷又一次弃用,直到入晋后,事情才又了转机。晋武帝泰始四年的一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后花园中,武帝和张华一边赏花,一边谈论着朝中大事。这张华是西汉名臣张良的后代,很得武帝的重视。此刻,见皇上兴致正浓,他趁机提到了陈寿:“今有一人,姓陈名寿,原本在蜀国做官,此人博学多才,却因黄皓谗言,被逐于安汉老家。若是圣主降恩,召入朝廷,这对我大晋江山会有莫大好处啊!”见是张华所荐,武帝自然是一口答应,当即就降下圣旨,派人去安汉宣诏。

西山上,夏日的夜晚显得格外寂静,但对于陈寿来说,这样的夜晚又让他心绪烦躁。接到诏书已经整整四天,虽然是改朝换代,但他却忘不了诸葛丞相,忘不了曾浴血沙场的前方将士。虽说朝中后主昏庸、奸佞当道,可已经灭掉的蜀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祖国呵!不去,为国守节,自己倒尽可将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可老母呢?老而失子,形孤影单,今后,又由谁来侍奉我风烛残年的高堂啊!再说,老师不也曾多次提到:“君权神授,刘氏政权快到尽头,当授他人了。”也罢,故国已亡,还是孝道为先。当年的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被施宫刑的奇耻大辱;为保一方平安,恩师谯周不也蒙羞劝降,背上了“投降派”的骂名么?《三国志》尚未动笔,这才是功在后世的大业,个人荣辱又何足以挂呢?想到这儿,陈寿的心绪似乎也平静了下来。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吗(陈寿撰写三国志与)(2)

进京后,他被授予了佐著作郎的官职,同时兼任了巴西郡负责考评和选拨人才的中正官。为此,他对武帝和张华始终都充满着感激之情。

然而,陈寿的志向并非在迁官晋爵上,撰修史书,才是他的真正理想。此时的他,已经在着手收集和整理魏、蜀、吴三国的相关史料,为《三国志》的撰写奠定基础。入晋以来,他常常思考三国兴衰的原因,希望自己所编著的历史能够被立为正史,传之于千秋万代。经过五年时间的打磨,陈寿终于写成了24卷的《蜀相诸葛亮集》。武帝看后大为赞赏。他高兴地说道:“陈寿史笔,朝中罕见,张华有识人之才,所荐非虚啊!”于是,他再次得到天子垂爱,被授予著作郎的职位。

《三国志》的编撰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这是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为了收集素材,陈寿倾注了不少心血。虽然三国归晋使大量官私著作的珍稀版本流入洛阳,收藏在内阁、兰台和崇文馆;虽然著作郎的身份为他的查找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所修的毕竟是过去还并不太久的前代历史,许多史料还没能披露出来,许多恩怨也未能彻底消除,材料的收集和选用相当困难。为了完成这浩瀚的工程,他跋山涉水,踏访三国名人的遗迹,深入到民间采访。仅仅为探寻魏将乐进的材料,他便亲往其故乡阳平,一呆就是好些时日,但他的乐进传定稿还不到六百字呢。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吗(陈寿撰写三国志与)(3)

为“三国”立传,陈寿颇费了一番斟酌。首先是以谁为尊的问题。于情,战场上的硝烟还未从内心的深处彻底散去,赵云、马超、黄忠、姜维,一个个驰骋风云的蜀汉英雄仍就清晰地印现脑海,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无时不潜入梦乡;论理,天下能倾于一统,曹魏之功功不可磨。但是晋朝延续的,毕竟是魏国的基业。作为晋臣,他必须忠于晋朝,以及早在历史的风尘中化为云烟的曹魏。终于,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名份上魏为正统,实则魏、蜀、吴各自成书;三书可分可合,分为国别史,合为纪年体的三国史,承认三足鼎立的客观事实。这一体例,无疑对后世的史书编修产生了相当影响。元朝的宰相脱脱,修编《金史》的时候,就借鉴过这样的体例。

再说,写传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要真实地反映历史,又不能不有所隐讳。特别是人物传中,有人还尚存世间。如果完全是秉笔直书,肯定会开罪魏晋的豪强士族。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呢?“太史公、班固不愧是这一方面的天才啊!”想到他们在《史记》和《汉书》中的巧妙处理,陈寿不由得心生感慨,暗自赞叹了一番。“采用曲笔!隐讳而不失实录,这不是老师谯周多次向弟子们提到的么?”想到这儿,陈寿的思路豁然开阔,所有疑虑都顿然消逝得无影无踪。

为了潜心写作,陈寿特地向皇上告假,回到了故土南充。返乡前,他又赶往谯府,和他的恩师依依道别。那一晚,师徒二人彻夜长谈,直到东方欲晓、天色发白。“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常也,宜深慎之。”临走时,谯周语重心长地再三叮嘱。望着白发苍苍的老师,陈寿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泪水竟悄悄地滑落下来。

撰写《三国志》,这在朝野上下可是件十分轰动的大事。当时,夏侯湛的《魏书》还没脱稿,听朝中的宦友议论,说陈寿“‘有良之才,善于叙事’,其著作内容丰富,行文简洁,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心中就很不服气,找来了陈寿的《魏书》对照。看后,他默不作声,竟悄悄将自己的手稿烧掉了。

晋惠帝永熙元年,六十五卷的《三国志》全书完稿,很快就传到了宫中。看到志中的《诸葛亮传》,晋帝连声叹息:“若非孔明早逝,大好的河山,恐怕早已是蜀国的天下了,这真是造化弄人!”对于陈寿在撰述中体现出来的求实精神,晋帝更是大为感慨:“想当年,陈父因街亭一战受到了孔明严惩,他在蜀中做官,又被其子羞辱。今番著史,却能够不计前嫌,称道孔明而不虚美于辞,这样的史官,真是我大晋朝的人才啊。”

一天早朝,张华又一次举荐陈寿,希望朝廷能够授与他中书郎的更高职位。然而,这回却并不顺利,朝臣荀勗向来妒才,又因他不愿修改不合己意的《魏志》而横加阻挠,终以书中有诋毁曹爽的言辞为由,授意吏部,将陈寿外放山东,改任为长广太守。

得知事情的原委,联想到老师谯周的临别赠言,陈寿不由得悲愤交加。想不到自己殚精竭力地一心报国,先是为黄皓不容,入晋后,又遭到权臣荀勗的排挤,心中去意由然而生。于是,他愤而上疏,以母亲年迈的理由,执意不受封升。后来,他的老母病逝。陈寿遵照遗嘱,将母亲安葬在洛阳城郊。没想到,妒才者再一次钻得了空子。在他满心伤悲的时候,荀勖竟匆匆地写好奏折,狠狠地又告了陈寿一状。晋泰始四年,朝廷以“有误伦常”的罪名,将陈寿废为平民。他带着满腔的悲愤,回到了夜夜所思的故乡。在以后的时光中,他继续对《三国志》进行了修订补正,将晚年的精力全部都倾入了这部流芳百世的巨著当中。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吗(陈寿撰写三国志与)(4)

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等人上奏晋惠帝,称颂《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司马相如,而质直过之”,请求採录。晋惠帝立即下令“就陈寿家钞传其书”。《三国志》一出,当时的一批有关三国的史籍,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等都相继亡佚了。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吗(陈寿撰写三国志与)(5)

为了纪念陈寿,人们在他少时读书的原址建起了“万卷楼”,表彰陈寿当年在这里“书破万卷”。到了唐代,地方乡贤们又以万卷楼作为主体,建起了修竹蔽日、风景迷人的甘露寺。前人徐起渭曾有诗赞道:“四围山色绿迷离,绕郭烟云夏更宜。洞外甘泉流曲折,阶前翠竹影差池。悬崖古木凌霄汉,挂壁青萝入酒卮。此地依稀何处似,西湖风景亦如斯。”,将这儿与杭州城内的西湖相比。后来,明代的东阁大学士、《永乐大典》的总校陈以勤又在寺旁增修了文昌殿和观音阁,并置金泉书院。以后,清人孙永成、民国李良俊等也先后投资培修此楼。屡建屡废的万卷楼,最终在“文革”期间被夷为了平地。

1991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在离旧址不远的玉屏山,按其原貌重修万卷楼,并新建了陈寿祠和藏书阁。今日的万卷楼,依山而立,雄伟壮观,现已列为四川省三国文化寻踪旅游线路的重要景区。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吗(陈寿撰写三国志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