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的故事

马培荣

“高桥”原来是盱眙县的一个乡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高桥公社”,改革开放后改为“高桥乡”,2016年拆乡并镇时改为“马坝镇高桥社区”。说起“高桥”名称的由来,原来是因一座桥的名字而名。说起这事,还有一段故事呢。

长亭的故事简短(高桥的故事)(1)

古时候从盱眙通往蒋坝、淮阴方向有一条大路,那时候没有三河闸,洪泽湖也没有这么大,经过万斛、黑林、董家桥,跨过三河就可以到达蒋坝。在万斛附近要经过一条大涧,横跨大涧上的有一座石砌拱桥,上可行人过车,下可通船行舟,因桥面最高隆起处距离桥下水面足有一丈多高,故称为“高桥”。后因年久失修,拱桥坍塌,无法行走。每逢大雨,涧水猛涨,更是无法通行。有一次,住在石桥附近的一个学童在上学经过石桥时,被洪水冲走,他的妈妈悲伤过度,哭的死去活来。以后便天天扛着一块门板,守候在石桥旁边,说是在等儿子回来。见到有人过桥,就把门板搭在破损的桥墩上,好让行人踏着木板通过大涧。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许多年,当年那个年轻的妈妈也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可她一直这样守候在桥边,一天不拉。

话说到了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赶往京城大考的盱眙举人吴棠经过此地,正想过涧,却见涧水汹涌,又无桥板,正急得犯难。这时,那位好心的老婆婆又扛着木板走了过来,看见对吴棠正面对大涧一脸愁容,便招呼说:“公子是要过涧吗?”

吴棠见是一位老婆婆,便上前施了一个礼,面犯难色地说:“是啊。可是这涧水太大,桥面又缺少一块桥板,过不成啊!”

老婆婆说:“公子别愁。等我把这门板铺上,你就可以从门板上过去了!”

老婆婆搭好门板,吴棠从门板上走过。可又走了回来,他向着老婆婆深深鞠了一躬,非常感激地说:“老婆婆,您老真好!我得怎么感谢您呢?”说着,还掏出银子来答谢老婆婆。

老婆婆摆摆手说:“帮人解难是为善,岂为图报?这银子是万万收不得的。你要是有心,以后帮助把这座桥修好,我的儿子回来也不会掉到涧里,来往的行人再过此桥也就不愁了。”

长亭的故事简短(高桥的故事)(2)

吴棠不解,便问站在旁边的一个中年人,中年人对吴棠说:“当年老婆婆的儿子就是被涧水淹死的,他和我是同学,每天要过涧到先生家读书,有一条过涧的时候失足落水淹死了。那时候我们还不到十岁,现在我都四十多了。从那时起,老婆婆在这里等着儿子归来,还搭桥板帮人过桥,已经好多年了。”吴棠听了,很是感动,连连作揖致谢。他发誓,等我高考得中,当上官员,一定回来把这座桥修好,以圆老婆婆的心愿。

多少年后,吴棠还一直记着这件事,记得这位好心的老婆婆。

后来,吴棠做了官,并当上了四川总督。同治七年(1868年),吴棠特地从四川捎回一笔银两,吩咐在盱眙三界的家人来到高桥,看望那位好心的老婆婆。可人们告诉他说,老婆婆已经去世多年了。吴棠便吩咐家人,把这笔钱全部捐给高桥地方,请地方乡里董长察看桥梁,凡是破损严重,全部捐资重修。

“高桥”重修后,当地百姓为了感谢吴棠,准备把桥名改为“吴公桥”。吴棠摆摆手,说:“当年,那位好心的老婆婆为民所便,义务搭桥数十年,她才是我们值得敬重的人。如果要改桥名,那就将高桥改名‘婆心桥’吧。”

就这样,吴棠在高桥还捐资修筑了其他几座桥。在清光绪年修纂的《盱眙县志稿》的“卷三·建置”中就这样记载了4座:一是高桥,“高桥,在县治东三十里。同治七年邑绅吴棠重建,改名‘婆心桥’。”二是董桥,“董家桥,在县治东。同治七年邑绅吴棠重建,改名‘乐年桥’。”三是段家桥,“段家涧大桥,邑绅吴棠新建。”四是蜈蚣桥,“蜈蚣桥,在治东。”据说开始叫“吴公桥”,是纪念吴棠修桥的功绩。后来人们叫着叫着就叫白了,把“吴公”叫成了“蜈蚣”,把“吴公桥”叫成了“蜈蚣桥”了。

长亭的故事简短(高桥的故事)(3)

吴棠勤于吏治,多有善举。在任时勤于政事,常改装访贫,收养弃婴;严禁苛派、革除赌博、勘剿盗贼;大水岁荒,亲勘灾情,兴修水利,赈灾济民。尊师重教,清正廉明。一生好施舍,为家乡捐廉葺文庙、修考棚,建桥梁、助学生,终身不倦。好藏书,朋友前来,随便翻越索取,毫不吝啬。死后赐谥号“勤惠”,清河、盱眙等地均建祠以祀。盱眙的“勤惠公祠”在第一山杏花园之侧,原敬一书院旧址之南。

责任编辑: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