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三家分晋”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一书就以“三家分晋”一事作为开端。“三家分晋”指的是公元前453年赵氏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晋国在春秋时期曾称霸一时,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国家底蕴很厚。三家分晋后,魏,赵,韩成为诸侯,也是各自辉煌一时。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后,于晋献公时期迁都于绛,并开始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水之滨,南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实际上晋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河东之地,河西之地,上洛之地,太原之地,三川地区以及代地等。
实际上,“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据了河东之地,半个河西之地,上洛之地以及东郡一部;赵国占据了太原之地,代地,邯郸附近;韩国则占据了三川之地以及上党地区。表面上就主要地区的拥有来看,魏国占据的地区更多,魏国占据了晋国核心区域河东郡,占据地区和拥有人口更多。造成这个结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魏文侯在分地时优势明显,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那么“三家分晋”的背后谁才是最大的获利者呢?
魏国被太行山分为东西两头,西部为国都安邑所在,但是可扩展空间并不大。而东部的东郡并非核心地带,却地处中原,南可以向楚国,东可以向齐国要土地,这才是发展重点。偏偏魏国东部领土不足,兵员不足,这是魏国战略上的死结。即使后来迁都东部大梁,但是东部的根基没有西部扎实,这是制约魏国的一大因素。同时国土被太行山切分为两部分,东西两线互相支援起来非常吃力,一旦魏国与韩国关系紧张,魏国将东西不能兼顾,这是魏国地缘致命的缺陷。
赵国与魏国一样,被南太行山分割为东西两块,不过细究之下,赵国与魏国又有所不同。赵国东部邯郸郡人口不少,这让赵国最先下定决心放弃太行山以西,迁都到中牟和邯郸,在决心东迁方面,赵国不用魏国那么大费脑筋犹豫不决。另一方面赵国的国土并不与秦国接壤,魏国则不得已去与秦国争夺河西,即使夺下了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御秦国的反扑,赵国的地缘虽不如韩国,比魏国还是好多了。
韩国,三川郡和上党郡紧密相连,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黄河,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精髓。韩国的国土实际上是比东周最强盛的时候,多了一个上党郡,它的领土在三晋当中,最像一个国家。韩国的国境,除了与魏、赵接壤,南部在伏牛山与楚国接壤,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楚国都未在这个方向向韩国发起进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筑长城,防范韩国。韩国真正有可能发生战争的方向,来自东部的郑国,而此时的郑国经历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实力大不如前,早晚会被韩国兼并。直到韩国兼并郑国,领土与楚国更大幅度接壤之后,韩国南线才出现了一些与楚国争夺的地域。
从三家对南太行山的控制来看,韩国几乎是把握住了南太行山的命脉,而赵、魏则不得已被分割为东西两块。韩国对地缘的把握有独到见解,不但自身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优势,而且还将魏、赵分割为东西两块,就结局而言韩国是差强人意了些,但就“三家分晋”一事而言,韩国才是最大的获利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