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8月30日,农历庚申年七月十七日,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先生诞生。

敬撰此文,纪念先生诞辰九十九周年。

安徽黄梅戏一代宗师(纪念黄梅戏一代宗师)(1)

安徽黄梅戏一代宗师(纪念黄梅戏一代宗师)(2)

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

王少舫,江苏南京人。他原为京剧演员,抗战初期,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六的黄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故也演黄梅戏,直至1950年,才正式改唱黄梅戏,参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团。1952年应上海之邀,与严凤英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不久,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5年与严凤英合拍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1986年7月19日,王少舫走完了他艰难而精彩的人生旅途,终年67岁。

安徽黄梅戏一代宗师(纪念黄梅戏一代宗师)(3)

《天仙配》中的严凤英与王少舫

《天仙配》使王少舫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1955年,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是黄梅戏走向全国的一个高潮,“董永”王少舫、“七仙女”严凤英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当然,在成功的背后,为塑造好“董永”这一人物形象,王少舫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刚开始王少舫是按照演小生的方法去演“董永”,结果农民不象农民,小生不象小生,连自己也感到不可信。于是,他就思索回忆在农村演出结交的一些农民朋友,找到自己的感觉。

在拍摄期间,他常常一大早就跑到院子里去抱树,抱了松,松了抱,疯疯癫癫。同事们问他为何抱树,他说槐树是大媒人,如今妻子离去,当然要找媒人要妻。他已经完全入戏了。他一连看了五场赵丹主演的电影,揣摩着赵丹的人物表情:悲伤、愤怒、喜悦……边看边学,出了电影院还在对着行人温习,吓得人家纷纷避让。

一代宗师王少舫对黄梅戏的伟大贡献与深远影响

王少舫唱做特佳、嗓音条件好,浑厚洪亮,对唱腔研究精妙,咬字清晰,声情并茂,行腔自由舒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王少舫在黄梅戏舞台上塑造过五十多个令人永远铭记的艺术形象,而且戏路子宽,行当全面,遍及于小生、老生、丑角、花脸等各个行当,对每个剧中人物唱腔处理得淋离尽致,相得益彰。

王少舫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具体来说主要有两大贡献。

王少舫的第一大贡献是创造了黄梅戏的一、二度辉煌。

如果说,王少舫与严风英共同创造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代,那么在严凤英去世后,他还与新一代演员创造了第二个辉煌时代。

严风英含冤去世后,王少舫又相继在《龙女情》《陈州怨》《无事生非》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以纯熟的表演艺术创造舞台形象,使黄梅戏深入人心,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喜爱,表演艺术依旧征服了新老观众,所到之处,无不赢得喝彩。

王少舫对黄梅戏的第二大贡献,是将京剧艺术丰厚的积累带入黄梅戏表演中,使黄梅戏从简陋走向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它的表现力

在他参演黄梅戏之初,黄梅戏的伴奏乐器只有锣鼓,演员也只凭自己的嗓音条件各唱各的调门。王少舫将京胡伴奏带进来,他自己赢得了一个绰号“京托子”,而黄梅戏从此也开始有了锣鼓以外的伴奏乐器,在音乐演唱上趋向了风格的统一。具体可参阅本号的另一篇文章《一代宗师王少舫谈黄梅戏“胡琴伴奏”和“胡琴过门”的来历》

在唱腔上,他同样借鉴了京剧,从而丰富了黄梅戏的演唱,创立了黄梅戏男腔中最举足轻重的【王派】。具体可参阅本号的另一篇文章《余佑达丨黄梅戏男腔与流派》

他曾回忆道:“在唱《秦雪梅吊孝》中’老天爷成全我夫妻团圆’一句平词落板时,总觉得不是味道,带不上劲,唱不出悲情,我心里琢磨,这样的唱段若在京剧里用二黄来唱,可以来个拖腔。我何不也用京戏二黄拖腔的办法来试试瞧!”

他反复琢磨,终于哼出好听又符合情绪的音符。“在台上唱到这句时,我随着感情一气呵成,把’成全我’几个字在旋律上扬了上去,用了一点京剧的润腔手法。在唱’夫妻’二字时拖了一个长腔,屏住气息,来一个断腔,加大音量。在’我’字和’圆’字上用了两个小颤音,把这句台词比较恰当地表现了出来。”

这句平词落板的唱法就此成了黄梅戏的传统唱腔。艺术的创新需要点滴积累,一次偶然往往导致必然,王少舫以京剧丰富黄梅戏有着大量的实践。

王少舫艺德高尚,与他合作共事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在艺术上,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句唱词、一个动作,都极其认真。他热心帮助其他演员,特别是1977年以后,为扶助青年演员,甘当配角,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同样是他对黄梅戏的贡献,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遗产。

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含冤而死,令王少舫痛心不已。王少舫曾说:“黄梅戏要发展,而严凤英已去世,担子更多地落到我头上。排练新剧目,培养新演员,改革旧唱腔,把黄梅戏搞上去,有多少事等着我去做。我认为,这就是对严凤英最好的纪念。”

安徽黄梅戏一代宗师(纪念黄梅戏一代宗师)(4)

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满怀深情地说:“王老对严凤英的怀念之情真令人感动,在辅导我们时,总是说‘凤英是这样演的,凤英是这样唱的,凤英是这样做的’……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唱腔,王老对我们的要求相当固执,做不好,就不让我们休息。”

安徽黄梅戏一代宗师(纪念黄梅戏一代宗师)(5)

王少舫多次对马兰、黄新德等一批黄梅新秀说:“严凤英走得太早了,她的去世是黄梅戏的一大损失,她的表演有许多独到之处,一只水袖、一个身段、一句唱腔,她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严凤英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本文开头的彩色剧照是受严凤英和王少舫亲授《天仙配》的俩位黄梅戏演员董文霞和夏承平。他们二位深得俩位宗师的真传,于1963年担纲主演了由香港繁华电影公司和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戏曲片《槐荫记》(《天仙配》)。

王少舫代表作

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为后人争相摹唱。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白蛇传》、《天仙配》、《女驸马》、《韩宝英》、《无事生非》等。

安徽黄梅戏一代宗师(纪念黄梅戏一代宗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