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1)

这是清朝著名诗词大家纳兰容若题下的一首悼亡词,词人自妻子卢氏香消玉殒后,悲恸与思念之情一直挥之不去,值此亡妇忌日,为了排遣心中难消的郁结与悲伤,遂提笔作下这样一首语痴入骨、感人肺腑的悼亡词。全词语言清丽凄婉,集写景抒情于一体,虚实结合,情真意切,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2)

首先开篇,词人率先发问,一个“恨”字奠定了全词悲伤哀怨的情感基调,“恨”即愁绪,古人多伤感离情别绪,而词人心中的哀愁却是死别,其悲哀之情远远大于生离。这种郁郁寡欢的愁绪究竟什么时候能够了结呢?正是因为长久深陷悲伤不可自拔,词人才会说出此言。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3)

继奠定全词基调后,词人借景抒发胸臆,“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中,细雨滴落在空荡荡的石阶上,冷寒逼人,雨声渐歇,正是春末花谢时节。这句词中,词人通过清隽的笔调描绘出当时凄婉冷清的环境,“葬花”点明时节,一个“葬”字平添几分哀婉之调,令人不禁联想到黛玉所写的那句“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4)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一句中,词人由写景转入正题,点明令自己愁肠寸断原因。词人妻子卢氏已经离开人世三年,这三年时光对于词人而言像是一场大梦,可就算是梦,那也该到了醒来时分。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可见词人对妻子的离世终难释怀。“料也觉、人间无味”中,“料”即料想,对于妻子的离世,词人料想应该是妻子认为人世间没有滋味,否则怎会撒手人寰呢?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5)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承接上句,“夜台”指泥土之下的坟墓,人世间没有什么滋味,比不上九泉之下,一片冷冷清清,能够将人世间所有的愁绪埋葬。人离世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倒也不失为一种解脱。词人语痴至此,悲恸之情可见一斑。“钗钿约,竟抛弃”中,“钗钿”指古代女子的发饰,常用作定情之物,在诗词中多用来象征爱情。词人妻子溘然长逝,将与他相守的诺言抛掷脑后,恰恰应了一句“君埋泉下泥销骨”。

上阙中,词人通过写景渲染悲哀氛围,道出心中难以排遣的哀思,再看下阙,词人进一步延伸这份哀思,由实向虚过渡,将心中难以释怀的悲恸诠释到极致。“双鱼”指代书信,古人多用“尺素”、“鸿雁”、“双鱼”等指代通信往来,“重泉”指九泉之下,泥土之下若是可以通信的话,他也好得知去世妻子这些年过的如此,是否平安喜乐,如今身边有谁可以依靠?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6)

当然,这皆是词人所思所想,属于虚写,可正是这份无边无际的虚想,体现出词人心中的哀痛之情。生死相隔,书信难通,令人无可奈何又悲之痛之。继虚写之后,词人笔锋一转,提到自己如今的现状,“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中,“湘弦”指的是湘灵鼓瑟之弦,“理”即弹奏,词人在妻子三年忌日时,心绪越发愁结,辗转反侧无法排遣,只能寄托于拨弄琴弦来缓解,可是琴声是如此悲哀凄婉,更令词人联想到当年与妻子琴瑟和鸣的时光,当初与今宵一喜一哀,形成鲜明对比。

“待结个、他生知己”中,词人今生无法释怀妻子先他而去的现实,也无力回天,只能寄希望于来生,希望在来世的时候,能够与妻子再次成为知己。这是词人对来生的寄托,词人的妻子对于词人来说,不仅仅是相濡以沫的伴侣,同时也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7)

可下一句中,词人又道“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就算真的有来生的话,也只怕两人依旧是薄命人,一个“薄命”点明了词人对去世亡妻的痛惜知情。“缘悭”指的是缘分淡薄,“剩月零风”有好景不长之意。这是词人对来生的担忧,同样也是词人与妻子今生的写照。

纳兰容若愁苦的句子(读纳兰容若金缕曲)(8)

词人纵使与妻子琴瑟和鸣,称得上一对佳侣,可是天不见怜,相守的缘分太过淡薄,妻子先他而去,独留他享世间孤独。即使有来生,词人仍不免忧心,担心缘分太浅如浮萍。“清泪尽,纸灰起”一句回归词人自身,因为太过悲伤,泪水已经流尽,寒风乍起,带起燃尽的纸灰,纷纷扬扬,更添几分寥落。这首悼亡词情真意切,纸短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