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玉米产业的关联(玉米黄金树乡村赋振兴)(1)

本报记者 张贵文 王建夫

绥化,世界仅有的三块黑土地带之一,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

寒地黑土核心区生产的玉米,粒似白银黄金胜紫玉,品质上乘绝佳;从根到梢,集聚着“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玉米产业长成“黄金树”,释放着乡村振兴的魅力,可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诗赋。

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看,夏秋时节,“玉米海”荡漾成“全域农业公园”最丰富、最魅力的风景,是这块珍稀黑土地上最迷人、醉人的季节。

玉米拔节、开花、抽雄、籽粒形成期,满眼绿色,驱车哈黑、绥肇、绥安、哈北、鸡讷等绥化域内几条主要公路,仿佛劈波无垠的碧波;玉米乳熟、蜡熟、完熟期,从兰西、肇东、安达向明水、青冈、望奎俯瞰,再向北林、绥棱、海伦等地展望,这条上百公里的“黄金玉米带”,宽阔地延展,恰似一幅黄绿相融的唯美丹青;秋风起,玉米秆黄、穗饱满,大地丰收在望,好像待发的粮食列车编组……

北国大粮仓,绥化享誉大美黑龙江!

玉米,一直是绥化的主栽品种,粮食生产的“当家花旦”。

绥化全域位于北纬45°~48°之间,松嫩平原腹地,小兴安岭西麓,由低丘陵、高平原过渡为河谷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质优良,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二山一水七分田”, 开发较晚且经多年休养生息,养分充足,适宜粮食作物生长,是玉米种植的天然宝地。属四季分明的寒温带,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气候四季差异大。四季阳光透明,年日照时数2682.4小时,年积温为2755℃,无霜期为143天。山清水秀,水碧草绿,空气清洁环保。松花江水系和呼兰河水系及其努敏河、通肯河等干流支流,70%耕地在流域内,生长季雨水丰沛,年降水量543.5毫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4.77亿立方米,灌溉百万公顷良田。夏秋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萃取干物质和微量元素。半年冬季休耕期,年最大积雪深度40厘米,生成了天然高效杀菌灭虫功效,所产玉米无公害、绿色、有机。

百余年耕种,一部玉米文化史诗:

1904年,清朝开禁放垦后,河北、山东等地流民迁徙东北,带来了玉米种子和种植技术,绥化开始大面积种植。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玉米,创造了黑土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滋润了绥化人包容善良的和谐基因,蕴育了质朴勤劳的农耕文明。

品种适区培育,种植技术模式化,玉米产能稳步增强,品质大提升。

从火苞米、小金黄、马牙子,到“英粒子”、“白头霜”、“长八趟”等杂交品种,再到黑玉79号、龙玉2号等黑玉、龙玉系列,玉米品质不断提升,直至先玉系列等双交种大面积种植,玉米亩产第一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从牛马犁杖耲种、扣种,到人工刨垄埯种,再到精量点播的机械播种,尤其是大垄双行模式化种植,我市玉米种植实现全程现代机械化,保护地栽培、玉米通透密植栽培和标准垄密植栽培三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以深松为基础,松、翻、耙、免耕等耕作技术体系日渐成熟,栽培技术由单项向多项集成的综合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玉米单位产量逐年飙升,从最初几百斤突破千斤,近年来肇东市五里明镇等地种出了吨粮田。在全省第一个形成《绿色食品生产规程》,覆盖各个种植品种区域,建立绿色(有机)栽培标准化技术体系,走上了以质取胜的路子。

从割倒放铺掰穗、站秆掰穗,到自走式玉米棒子收割机,从石头磙子脱粒、手工搓粒和机械脱粒到直接脱粒机等收获,玉米收获全程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或生态沤肥还田等技术日渐成熟,黑土地得到休养生息,黑土地修复,提升了地力,保持了墒情。农业机械总动力72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9万台。

一直以来,绥化是龙江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和商品量最多的主产区。近年来,玉米加工流通集群化发展,加工能力稳步攀升,带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扩大,形成了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的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集中种植加工需要的粉质、胶质、油脂等专需品种,向优质、绿色、生态、安全转型。肇东市玉米种植面积始终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5%;2015年平均单产1289公斤,种出了龙江“玉米王”, 总产量222万吨,全省第一。

2018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106万公顷,产量781.5万吨,占全省17.8%;粮食总产量219.9亿斤,其中玉米产量156.34亿斤。落实“三减”面积76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黑土地保护工程及农业“三减”行动,科技集成模式从试验田向玉米田推广应用,玉米产能逐年增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使玉米生产步入高质量的效益轨道,还在提速,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市从建设国家可靠的“中华北国大粮仓”的大局出发,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科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向“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力,大力实施基础建设、科技长入、经营创新、机制保障、社会服务和主体培育等系统工程,玉米产能连年提高,实现连增。

有人曾粗略算过:全国13亿人,每人食用20公斤粮食,绥化就贡献0.5公斤,1个月内有1天食用的粮食是由绥化生产的。

“中国饭碗”盛着高品质的“绥化粮食”,给力国家粮食安全,驱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我市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青冈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海伦市、庆安县被确定为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肇东市昌五镇、庆安县平安镇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2014年我市及10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行列,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8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鲜食玉米产业示范区,12月“寒地黑土”品牌被评为2018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十强品牌。

玉米啊玉米,不再是“二等公民”的咏叹;玉米复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令人心潮澎湃,催人增添无穷的干劲儿。

“玉米黄金带”,书写乡村振兴赋:

仲维华,幸福村的“农民”,他是青冈县昌盛镇沃土丰达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研究生,更是党员致富奔小康的“头雁”。2014年,仲维华联合种植大户和农户创办了合作社,采取“托管代耕、规模流转、带地入社”3种合作经营模式,耕地经营面积由最初的700多亩发展到现在3万多亩,吸纳入社农户1500户,其中贫困户118户,在6个村成立了合作分社,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合作社有3台大马力拖拉机、7台收割机和1台籽粒收割机,与配套农机具组成了“联合舰队”。合作社形成了土地规模流转、农资统一选购、农机标准化作业、粮食加工销售、股份合作经营的五位一体复合型经营业态,构建起“合作社 企业 村集体 农户”的利益联结体。农民入社经营,每亩增收300多元,再加上务工的工资收入,1年收入上万元,农民年直接增收200万元。贫困户杨昌礼把20亩地托管给合作社,到合作社务工,年收入1.7万元。耕地集中经营,玉米统一划区存储、秸秆粉碎还田、标准化整理农田,村屯环境得到改变,幸福村的生态指数增高。

曹树文,北林区四方台镇兴安村农民,曾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桦泽粮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桦泽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专职农业经理人。以合作社为引带,以粮贸公司为支撑,以玉米购销为基础,桦泽经营做得风生水起,在玉米产业供应中端与村民利益共享。今年,曹树文流转耕地500公顷种植玉米,高于民间小规模流转价格1000元。5年来,桦泽直接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万元。每年玉米秸秆都粉碎还田或打包出地,不直接焚烧,保护了环境,培肥地力。

像仲维华、曹树文等新型农民,在绥化大地上涌现,他们带领父老乡亲耕耘魅力沃野,放歌美丽乡村,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的守望者、践行者和先行者,他们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用生动的实践守护着绿水青山,在寒地黑土上创造出金山银山。

鲜食玉米,演绎着“生命食品”“固体黄金奶”的全新角色。

2004年,东金集团进军兰西康荣镇荣岗村,将全村1万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种植鲜食玉米,开了绥化乃至全省黏玉米产销先河。据企业经理高文芳介绍,东金不仅生产金糯262等优质鲜食玉米,还以玉米胡须为主料开发研制了饮品,具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近几年,安达、青冈、海伦等地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迅猛,面积达到60万亩,15亿穗,占全省36%。鲜食玉米,为“中国饭碗”增添了更香甜的健康味道,成为消费者的餐桌新宠。

2018年8月28日,我市成功举办第26届中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暨第二届绥化鲜食玉米节,以“相约寒地黑土、共享绿色品质”为主题,与业界人士共享玉米鲜香,共谋产业发展。原野食品公司生产的“新北香”牌绿色速冻玉米穗被授予“优质品牌速冻玉米穗”。我市“五谷杂粮”下江南行动,使鲜食玉米乘着大篷车走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名气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认可。“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被评为“2018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大营销案例”。

曹中军,海伦市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江“玉米大王”。年近花甲,他决心“一生只做一件事儿”——打造鲜食玉米“金链子”,让每个中国人吃上一穗海伦富硒的黏玉米!从事鲜食玉米产业10多年,以新北香黏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牵动,形成了“黏玉米加工——青储饲料——肉牛养殖——有机肥料——甜黏玉米种植”的农业产业化全链条。合作社自有黏玉米基地600多公顷,流转500多公顷,有机认证的黏玉米2000亩。公司投资200万元建设了有机黏玉米种植基地可追溯系统,通过“云平台”和移动终端对田间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有机黏玉米播种、收获、加工、运输等全过程直播监控,为农产品贴上了信誉标签。“新北香”牌鲜食玉米畅销长江南北、黄河两岸,在“五谷杂粮”下江南营销活动中风靡长三角区域。过去1穗卖1元,现在有了可追溯系统和有机认证,可卖到5元,供不应求。“新北香”为啥这么火?曹中军在秋整地、选种、施肥、播种等环节上亲力亲为,全部“三减”,人工除草、生物防虫,10多个品种错峰播种,收获期有先有后,保鲜度高,延长加工期,满足消费者不同时段的需求。原野公司扶持贫困农民在小菜园里种植甜糯玉米,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年均户增收几千元,带动1000多农户脱贫。公司常年用工几百人,黏玉米收获加工高峰期用工1000多人。

陈洪文,安达市老虎岗镇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头脑灵活,敢想敢干。他从黏玉米鲜浆中品出了市场滋味,沿着米粒的金黄纹理,琢磨出了市场销路。他查阅资料发现,黏玉米鲜浆是“五谷之首”“米中上品”“营养之王”。借助外力经年研制,黏玉米鲜浆系列产品新鲜出炉,6名股东、120多户农民入社,陈洪文的黑农人黏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2014年,黏玉米鲜浆、鲜玉米浆苞、鲜玉米浆饼、鲜玉米浆团等产品一路走红市场,合作社盈利5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两三千元。2015年,鲜玉米浆系列产品在“中华好食材中国土特产发展高峰论坛”上被评为中华好食材。随安达市“五谷杂粮”下江南大篷车推销长三角,“浆道福到”,引来众多“玉米浆丝”青睐,掀起热购潮。被省商务厅认定为龙江特产食品,得到有机食品认证,取得地标产品认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以及沈阳、三亚等地,设立代理经销商,推向全国。

曹中军、陈洪文,从一穗鲜食黏玉米入手,向市场需求侧发力,放大了“全国鲜食玉米看龙江、龙江鲜食玉米看绥化”的质量标本和市场效应,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给出了食绿色、食健康、食安全的答案。鲜食玉米产业,用鲜甜的市场指数标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坐标。

市委提出推动“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三个第一、三个千亿级”“1+4+N”产业体系、“千百十”工程,为玉米种植、加工、销售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路径坐标更加明确。

市委、市政府将玉米产业定位在第一个实现千亿级产值贡献的主导产业。国家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为绥化打造玉米全产业链创造了新环境,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依托低成本原料优势聚引大企业;国家和全省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开辟了绥化玉米产业开放发展新空间,东北再振兴、“龙江丝路带”等深入实施,使绥化成为重大战略交汇区、区域经济辐射交集区和新一轮改革创新前沿区,推动玉米产业“要素引进来、产品走出去”,加快转型发展步履;“大齐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将赋予绥化玉米产业发展新平台,利用改革先行先试契机和国家政策支持,完善玉米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强与哈尔滨、大庆合作,共同打造全省现代玉米产业隆起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营造了玉米产业发展新生态,“都城地”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和产业价值链,促进玉米加工业“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发展壮大电子商务、订制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消费升级和新一轮科技创新为绥化玉米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注入了新活力,“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驱动玉米种得好向销得好、倒逼种得更好的华丽转身,向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经济转型。

种玉米,不再是“锻炼一年身体”,绥化农民种出了“黄金”;玉米产业,绥化全域全价式发展,使寒地黑土生金长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