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道情有哪些(周口人离不开的太康道情)(1)

4月20日,河南本土打造的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电影《油菜花儿开》,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了首映式,电影以一种质朴的方式讲述了一段跨越30多年的爱情故事,使得在场的观众不禁潸然泪下,尤其特别的是,这部电影巧妙地融入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康道情的优美音乐和唱段,“太康道情”也顿时吸引了众多人的兴趣,它是什么类型的剧种?它有着怎样的发展?曾经的“天下第一团”太康道情,如何重拾昔日辉煌?

夜晚使者 | 文

在豫东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道情的普及面之广令人赞叹。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道情历史悠久,源于我国的道教,老子被奉为道教教祖,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主要道教论典。道士们在修炼的时候,逐渐在道观里,用诗、词、曲、歌等文学形式编写道教题材,诵唱道义、情理,合而为一,曰“道情”。“道情”的出现,适应了更多人接受教义的需要。

道情原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类似。

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

自民国初年,道情从曲艺演唱形式走上舞台,人们称之为“道情班”。解放前夕,戏班离散,销声匿迹,建国后复得挖掘振兴。道情擅长演唱儿女家庭故事,情节曲折,以唱制胜,具有浓厚的地方乡音民俗色彩。

太康道情有哪些(周口人离不开的太康道情)(2)

其表演特技堪称一绝,早期道情演唱时,穿插加入一些“绕口令”,如“百家姓与三字经混唱”等。而演员在扮演鬼怪角色时,要佩戴外形像鸡蛋的铜铃假眼,眼珠会滚动,惊奇可怕,这也是其他剧种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当时道情戏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最繁荣的时候,道情剧团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睐,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道情的唱腔。

当地也流传着不少谚语,如“宁叫面发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班”,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太康道情有哪些(周口人离不开的太康道情)(3)

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小戏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其他稀有剧种一样,道情发展并不景气,道情剧团面临着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经济困难的问题,生存时刻受到威胁。

现在太康道情戏的演员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多集中在过完年的三四个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种,许多农民出身的演员还必须回到家中种田,两头挂念,其间没有工资,这种窘境迫使许多艺人离开戏曲舞台,下海经商。一批道情新秀眼看着就要茁壮成长起来,可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的去郑州唱戏剧茶座,有的外出打工。

这是太康道情的现况,也是很多其它地方文化的现况,尤其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元化,新的娱乐方式更深入人心的当下,传统戏剧等文化形式的出路何在?的确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太康道情有哪些(周口人离不开的太康道情)(4)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传统文化形式向现代文化与娱乐文化汲取适宜传播的因素,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性转型上,融入适合当下人们愿意接受的形式和文化要素,也会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

电影《油菜花儿开》的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特殊的艺术形式与爱情故事交融在一起,能让观众产生一种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是对传统地方文化的一次创造性运用,一方面,电影本身找到了文化的基因,让故事中的人物切实地处在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中,也能够触动观众的文化记忆,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说:“一个作品能让我流一次眼泪是好作品,流两次泪是优秀作品。而这部电影看完后却有三个地方让我感动的流泪”,这种将地方剧种太康道情引入到电影中的形式,找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显现出现代的生机,它们并不只是凭吊和哀伤的对象,它们依然可以适应当下变动社会的需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