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止境,但读书有境界,这境界反映了一个人的读书程度和领悟的高度。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三重境界反映了参禅经历和体悟的三个阶段,有经历有体悟,不断地提升。读书何尝不是如此,一边读,一边体悟,体悟得深,才能收到最好的读书效果。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山、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有人指着耸立于眼前的山说,这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又指着水说,那就是水,你就认识了水。

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悟出真理(读书如悟禅境界有高下)(1)

这时候,人们对新接触的事物没有概念,别人告诉什么就是什么。

读书也是如此,对新知识,我们第一次接触,看到什么就以为事实就是这样,认为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对的。到底对不对,自己根本无法判断。

刚读书的时候,就像刚入学的小学生,老师说什么都以为是对的,即使老师念错了字,他以为那就是正确的读音。

记得小时候,语文有篇课文《小螺号》,有一位语文老师,把小螺号发出和“呜”的声音读成了“鸣”,那班的学生觉虽然得这声音好奇怪,当别的班学生纠正他们的读音为“呜”时,他们坚决以为自己老师的读音正确。

庄子的《秋水篇》中写了一个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住在井底的青蛙每天看到的就是头顶的一小方天,没有见识过外边的世界,就以为天就如井口那么大,它根本无法想象外边的世界是多么得阔大与繁华。

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悟出真理(读书如悟禅境界有高下)(2)

读书之初就是这样,读到什么都信以为真,可不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吗?

第一境界,就是对读的书完全相信,全盘接受。

常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而且自己的头脑不过是别人的思想的仓库,装的是别人的东西,没有一点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以读书要进入书里,还要能出得书外。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刚开始见到各种各样形态的山,有高耸如云的崇山峻岭,有低矮的丘陵;有孤零零的一座山峰,有连绵不断的群山,对山认识不足的人就会迷茫,这怎么不是我认识的山呢?

苏轼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处在山中,更看不清山的真面目。

读了一些同类内容、作者不同的书后,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觉得这个说得对,那个说得也有理,根本无法辨别谁说的对。

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悟出真理(读书如悟禅境界有高下)(3)

冯友兰先生说:“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

刚开始往往是先入为主的那个对,总会不自觉地以为后面看到的不正确。

有一个笑话,一个小孩子刚跟老师学认字,老师在本上画了一道,告诉他这就是“一”。回到家里,家长正在抹桌子,问他的学习情况后,就用抹布沾上水,在桌子上随手画了一个“一”,问小孩子是什么字,小孩子说不认识。

家长说,这不就是一个“一”字吗?孩子认真地说,不对,“一”字没有这么长这么粗。家长说,这就是“一”字,只是写的方法不同而已。孩子想了好一会,才恍然大悟说,“一”的一画可以长可以短,可以细强可以粗。

由于读一较多的书,比第一境界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一些知识一知半解,认识还不能全面,不能清晰、准确地拥有自己的看法。

第二境界,对读的书处于似是而非的阶段,有一些了解,但还没有融会贯通,对一些知识的认知不够全面,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由于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于是,就产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觉,觉得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到底应该是那样,自己也不说清道不明。

人生只有读书才能悟出真理(读书如悟禅境界有高下)(4)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冯友兰先生说:“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唐朝天然禅师投宿一处寺院,正是深冬,夜间寒气袭人。柴火烧完以后,天然禅师就径自将寺院大殿的木佛像投入火中来烧。寺院住持发现后,就怒斥他道:“你怎么能烧佛像?”

天然禅师不慌不忙用火钩子翻动,让火烧得更旺一些,然后说:“我在火化佛身,寻找舍利子。”住持怒不可遏地说道:“荒唐!木头里哪会有舍利子?”

天然禅师回道:“既然是木头,那我再取两尊来烧。”住持听后,当下大悟。佛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木头做成了佛像,还是木头,只看到了佛像,也只是木偶而已,只有佛在心里,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当读书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从书中悟出了道理,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深邃而辽阔,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更深了,就可以“高屋建瓴”,显示出了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博大的气魄。这时候,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大千世界皆可阅览,人间万相莫不为书,能使人大智大悟。

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读书的三重境界,其实是学习吸取的过程,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过程,认识更加全面系统,有了自己的思想,可以辨别正误。这个过程,也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