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趣话,这些俗话自相矛盾,

不会用则心理混乱、寸步难行

文,王彦辉

中国自古有很多俗话,高度概括了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认识的凝结,其中不乏高明的人生智慧和劝世良言。

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挪活,树挪死”、“人定胜天”、“浪子回头金不换”、“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

不过,近来有人总结这些俗话时发现,有些俗话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用不好,会令人思想混乱、认识不清、行为怪异,甚至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脾气暴躁的人的心理分析 这些俗话自相矛盾(1)

比如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又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到底是回头还是不回头呢?还有说“大丈夫,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可俗话又说“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到底能屈不能屈?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马不吃夜草不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狠”,到底能不能往高处走?

还有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到底读书有没有用?

脾气暴躁的人的心理分析 这些俗话自相矛盾(2)

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俗语既反映了中国语言的丰富性,也确实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迷惑性。

我们知道,每个人在社会需要说话做事处理各种事务,靠的是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的态度,如果吸收了这些相互矛盾的俗话而不能辨析,那肯定要引起个人的思想混乱。如果对某一个立场过于执着,还容易引起偏激。以这样的思想认识去做事,恐怕会引来不少麻烦,甚至整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不好了。

怎么理解这些相互矛盾的俗话呢?其实认真分析就会知道,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俗话,它们每一句实际上说明的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相对的另一句说的是另一方面。或者是使用的场合不一样,或者根本不是说的一个事情。经过这样辨析,就能对俗话认识更清,对俗话表达的道理更明白,对人与社会的了解和认知也就更深了一层。

脾气暴躁的人的心理分析 这些俗话自相矛盾(3)

比如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对,金钱确是不是万能的,但钱可以办很多事,甚至达到了让小鬼来推磨的地步,这是夸张的说法。不过,即使能让鬼推磨,金钱仍然不是万能的,这话并不矛盾。

再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里的善有善报是指做好事会有好的回报,而人善被人欺里的善,是指温和、软弱,就是温和、软弱的人会被人欺负。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是“做人要有一点棱角”。

最容易让人误解的是这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际上前一句是一种倡导,希望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大家都能得到最大利益,这种倡导就是针对人的自私性的,正是因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如果都自私行事的话,社会就乱套了,所以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脾气暴躁的人的心理分析 这些俗话自相矛盾(4)

最危险的是这句俗话“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可俗话又说“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如果有人偏听了这两句中的任何一句,都会形成偏执的认识,并可能有偏执的行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说的是倡导人们见义勇为,但出手前也要审时度势,不能盲目出手。这里强调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还是不要出手,你要去判断一下该不该出手。

“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思是,自己要办好自己的事,不要多管别人家的事,尤其是不该咱们管的事。这里的意义是让人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不要管了不该管的事,那样就成了费力不讨好了。这里也强调了判断对错是非、该与不该的重要性。

行文至此,只能说中国话太丰富了。认清这些相互矛盾的俗话,再把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

【原创说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欢迎点赞评论,留言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