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被刺杀,本就紧张的巴尔干半岛局势如火药桶一般被引爆,之后,一战爆发。

1915年5月,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之时,因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连番激战造成协约国的人手吃紧,于是欧洲人决定从中国征召大量劳动力填补人力的空缺。

一年之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去世,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了民国大总统之位。此时,北洋军阀分裂,各路军阀群雄纷起,中华民国开启了军阀混战时代,中央政府仅仅只是一个空壳。除去国内的各大军阀,清末遗留的外国政治势力依然如幽灵般飘荡盘旋在中华各地。

无尽的战斗在欧洲打响,无数的青壮年被征召入前线战斗,付出青春与生命。但是战争却如同一只饕餮巨兽吞噬着资源与生命。英法后方的物资与前线的兵员压力越来越大,迫于无奈,欧洲终于将眼光放到了东方,想从东方获取新的战斗力。

一战爆发之后,因日本的干扰,中华民国无法参战,所以袁世凯始终坚持互不得罪,互不相帮的中立政策。而到了黎元洪在位的时期,总理段祺瑞更已是架空了其总统的权力。

一战欧洲伤亡(14万劳工远赴欧洲参加一战)(1)

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争斗,在之前便因为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有过激烈的争执。对于此时对德是否宣战的问题,双方更是争斗地激烈不堪。段、黎双方作为中华民国最有地位的两人,其背后各有日、美政府撑腰。如何对德宣战,谁主导对德宣战,决定了民国政府府院之争中谁占上风,美日在华利益争斗谁占上风的问题。

但是战场的形式已是十分险峻,英法期望尽快从华输入劳工缓解局势。此时,美、日也意识到战争形势的不妙,希望两者放下争端,正式对德宣战。有趣的是,黎元洪此时却是不主张对德宣战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协约国一方是否能赢还真的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参战的话,若是输了,中国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黎元洪的考量不无道理。所以,双方自然不会轻易地妥协。段祺瑞以日本为依靠,用日方的贷款积极扩充着自己的势力,并不断对黎元洪强势施压,让民国政府参战。泥人尚有三分火气,就算是被称为“橡皮图章”的黎大总统手中无兵,也是能借助着国会和美国人的力量与段祺瑞扳着手腕。

一战欧洲伤亡(14万劳工远赴欧洲参加一战)(2)

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了达到对德宣战的目的,段祺瑞利用自己的“督军团”,以武力相威胁,终于在几次争斗后,黎元洪在对德宣战书上盖上了自己的总统大印。

但是,宣战之后的问题又来了。此去欧罗巴,路途遥远,段祺瑞以及各大军阀手下的兵大多也是不想远去的,并且他们自己还害怕在战场上损兵折将减弱自身实力呢。那么民国政府应该如何不得罪协约国,还能保存自身呢?要知道,早在一年前,北洋政府就和法国创立了一个劳务输出的公司招聘劳工前往欧洲。于是“以工代兵”的参战政策自然就这样出来了。用不参与战争,环境安全以及一天一法郎的工钱将中国人哄骗上船,遣往欧洲战场。这与清末的“猪仔”,三角贸易的奴隶何其相似!

怀着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向往,无知的中国劳工们纷纷踏上了前往欧罗巴大陆的船只。殊不知,他们将要面临的是沉重的劳动和残酷的战争。除了在战争后方承担生产任务之外,还有很多的劳工被派往前线,在枪林弹雨之中运输伤员,修铁路,挖战壕。甚至,在战局紧张之时还要扛上枪械与同盟国军队作战。

一战欧洲伤亡(14万劳工远赴欧洲参加一战)(3)

从1915年5月开始,便已有劳工被遣往法国,之后逐渐有14万的中国劳工通过民国外交部与协约国的劳务公司参加了一战。两年之后,战争结束。因为签订的三年合同,这些幸运没有战死在前线的劳工们,许多仍不得不继续工作,直到1920年大多数才得以回国。还有的则选择在当地安定,娶妻生子,甚至参加了二战。

这些被欺骗参战的中国劳工们,成为我们参加一战的证据。个人与群体的悲剧,在政客眼中不过是交易的筹码。但愿今日之后人铭记,他们是贫困与落后的牺牲品,是为我们民族的印记。

后果

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中华民国因在战时派遣劳工前往战场,并于1917年3月14日宣布与德国断交,加入协约国阵营,在战后成为了战胜国。

结论:因中国劳工在一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使得中国成为一战后的战胜国之一,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因其勤勉坚韧的精神,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刻板印象,也给未来的中国带来了革命的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