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迭,一生守候我们迎来了中国版《忠犬八公》,上映不到一周,票房过亿一只狗等待一个人的故事,感动了全球数亿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忠犬八公讲的什么道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忠犬八公讲的什么道理(十年等待治愈人心)

忠犬八公讲的什么道理

四季更迭,一生守候。我们迎来了中国版《忠犬八公》,上映不到一周,票房过亿。一只狗等待一个人的故事,感动了全球数亿人。

中国版《忠犬八公》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三峡大坝筑起前后的山城重庆,极具川渝特色的索道、方言、卤肉、凉虾,还有以麻将命名的影片主角中华田园犬“八筒”,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都让这部电影极具中国特色,更让电影有了岁月更迭的韵味,足以诠释出影片的用心。

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讲述了一只叫“八筒”的忠犬坚持不懈等待主人陈敬修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开始,大学教授陈敬修在外出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只蜷缩在车底瑟瑟发抖的小土狗,因为其他同事都不愿收养,不忍心将小狗抛弃的陈敬修选择了将它抱回自己的家。陈敬修偷偷把狗带回家养在阁楼上,但还是被家里人发现了,他的妻子李佳珍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极力反对养狗。陈敬修为了讨好妻子,根据她爱打麻将的喜好,特意为小狗取名为“八筒”,希望妻子可以接纳这只小狗。不料妻子还是不同意收养八筒,于是向来“耙耳朵”的陈敬修第一次“雄起”,坚持收养,还向家人正式介绍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八筒。

陈敬修孤独了大半生,一个北京人在重庆生活了几十年,却也依旧吃不了辣。所以不仅仅是陈敬修救了八筒,八筒的出现对于陈敬修来说也是一种救赎,他们的爱是相互的。陈敬修要坐索道去上班,八筒会悄悄跟着,陈敬修发现后就拿出自己每天买的报纸交给八筒,让它带回家交给妻子。八筒不能跟随他过江,所以每天晚上陈敬修下班时,八筒都会提前跑到索道站门口的花坛上等他回家。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儿子选择去北京做互联网,女儿则到了成婚的年纪离开了父母。子女的陆续离开,让原本热热闹闹的一家五口只剩下了老两口和八筒,但日子也还算简单温馨。

影片的转折发生在陈敬修外出考察时突发脑溢血意外离世,葬礼过后,陈敬修的妻子也收到了老房子要拆迁的通知。而远在北京的儿子想让母亲去北京生活,方便照顾。但是因为自己还在租房,儿子始终没有办法说服房东让母亲带着八筒过去。所以,还在重庆的女儿女婿把八筒带回了自己家,不过八筒一直在想办法逃跑,每次都会跑回索道站门口的花坛上,因为它相信主人总有一天会回来,像往常一样下班后摸摸它的头。

最后一次,八筒在被女儿送去农村的路上逃跑了,它又跑回了那个曾经的家,走过那条熟悉的路。但此时已物是人非,自己的家变成了废墟。小狗的爱热烈真诚,它不知道拆迁,也不懂什么是别离,只懂得傻傻地等待着主人回来。

而这一等,就是十年,报上的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时代发展促使城市变迁。这期间,报刊亭的老板心疼八筒,就每天给八筒一份报纸让它送回家里,也有和它是“老乡”的好心人给它投食,不让它受欺负。

影片接近尾声,陈敬修的家人故地重游,李佳珍发现了还在原地等待的八筒,也听说了它在这里等了整整十年的故事。八筒带着家人回到了那个还未拆完的老房子,房间里的旧报纸堆积如山,承载了它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和守望。

影片的主题在结尾处得到了升华,八筒和陈敬修的结局也不是别离。镜头从现实来到梦境,八筒与陈敬修相逢在长江索道的缆车门前,回到了他们初次相遇的时候,陈敬修轻轻喊了一声“八筒”,幼年八筒努力爬上楼梯,走向阳台,在金灿灿的暖阳中,陈敬修说:“对不起,八筒,让你等了这么久。”

当然整部影片打动我的除了小狗对主人真挚热烈的爱意外,还让大家关注到了中华田园犬这个群体,通过经典故事为中华田园犬发声。这部电影的导演徐昂筹备了很久,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狗狗演员”,如何让这部影片不是简单的翻拍,而是拥有中国特色是作为导演需要去考虑的。

徐昂的朋友也推荐了“金毛”“拉布拉多”这些品种的狗,但他始终觉着这些都不够“本土”。直到他遇到了演员“大黄”,一只算是中国拍摄电影最多的狗狗演员。那天徐昂看到了“大黄”,听了它的故事,当时就拍板说:“没问题,就用它吧。”

由于电影需要展现八筒的一生,从小到大,再到老去的样子,这其实都需要不同的狗狗来饰演,所以剧组一共找了18只狗狗来扮演八筒。虽然最后没有全部出演,但是它们的命运确都因此改变了,在影片的片尾更有主演加替身共18 只狗狗的集体出镜。这些狗狗在拍完电影后也都被爱心人士领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徐昂说:“拍摄其实一共只花了63天,电影只有两个小时,但前面驯犬的时间大概有两年。幼犬的部分我们必须在它们长大前拍摄,但幼犬又长得很快,所以加上拍摄时间的限制,包括选择动物品种和驯犬的时间,这部电影的实际拍摄时间长达四年。”

正因为这样,中国版《忠犬八公》才如此成功,它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中华田园犬的忠诚、机智和勇敢,电影中传达的温暖与爱意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弘扬。(贾晓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