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辰
在中国,“技工贸”与“贸工技”是个大话题,华为与联想曾被视作两条路径的代表。但随着PC式衰、智能手机兴起,华为与小米手机时常被放在了“技、工、贸”的讨论层面。
当前,在一个超级大国不断升级打压华为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而两个中国手机品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华为大跌,小米暴涨。
根据IDC发布的2020年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其中华为出货5190万台,同比跌幅达22%。虽然仍位居第二,但距离三星有约3000万台差距,“世界第一”梦已遥不可及。
同期,小米手机的全球出货量为4650万台,同比暴增42%。从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整体数据来看,小米手机“风景独好”,而且距离华为仅“一步之遥”,差距只有500多万台。
分区域来看,小米在西欧的势头最猛。2020年Q3,小米在西欧出货量达370万部,同比大增107.3%。这使小米首次成为西欧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市场份额增至12.8%。
与此同时,在中国市场,华为与小米手机也在上演此起彼伏的“戏剧”。而这一幕似乎与一年前正好相反:华为暴涨,小米大跌。
根据IDC的数据,2020年Q3华为在中国市场出货3510万台,首次同比大跌15.5%。而小米依然“一枝独秀”,同期出货1100万台,并取得唯一的13.4%正增长。
2020年Q3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
有趣的是,在国内外市场畸变下,华为、小米最新的旗舰机发布时间,相较往年都发生了变化:一个后推,一个前移。
其中缘由是,在美国政府扼制下,华为的芯片等零部件供应出现紧缺,于是比去年推迟了一个月发布新旗舰,而且一上来就是Mate40 “Pro”。
眼看华为供货接不上气,小米似乎嗅到了“肉”的气息,于2020年12月28日就发布了小米11。而这比去年发布小米10提前了一个半月。
显然,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博弈无法脱离外部政治影响。而在华为向下、小米向上背后,是有国际政治力量推着中国企业走“贸工技”,而不要走“技工贸”。
但当历史议题又走到眼前,如果要重新认知的话,中国企业到底又该如何选择?国人又该支持哪条路子?
01
财务解码
在华为与小米集团的业务架构中,智能手机都是最大的收入来源。而伴随着手机出货量剧烈变化,两家公司的营收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根据华为发布的财报,2020年Q3公司实现营收2173亿元,同比增加3.7%。此外,2020年前三季度,华为总营收6713亿元,同比增长9.9%,净利润率8.0%。
在此次报告中,华为并没有公开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企业业务等核心业务的收入情况。但根据半年报,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已超出运营商业务约1000亿元,占总营收56%以上。
而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数字上看,2020年前三季度,华为的收入增速与净利率均有所下滑:相比去年同期分别降低了14.5%和0.7%;相比半年报分别降低了3.2%和1.2%。
其中缘由是,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比如在运营商业务上,美国号召各国抵制华为的网络设备;在消费者业务上,美国又让台积电“断供”华为手机芯片。可谓“双管齐下”,正中要害。
对此,华为在三季报中表示,在全球疫情的严峻挑战下,华为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同时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给生产、运营带来不少的困难。
“但华为会尽最大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努力生存和向前发展,致力履行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义务。”
但台积电“断供”,对华为造成的冲击或许比以往都大。于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华为无奈对荣耀“忍痛割爱”。而这意味华为的年营收,将会减少数百甚至上千亿。
后来,在荣耀送别会上,任正非强调,“美国某些政客不是为了纠正我们,而是要打死我们。” 现在首先尽快地恢复渠道的供应,全力拥抱全球化产业资源,与国内外企业合作。
显而易见,受外部势力干预影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时有“海水与火焰并存”。而这一次,相对华为营收增速收缩的窘境,小米的财务增长整体都十分靓眼。
根据小米发布的财报,2020年Q3小米总营收72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5%。经调整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18.9%。总营收和净利润都创单季新高。
其中,小米智能手机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47.5%;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16.1%;互联网服务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8.7%;广告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3.7%。
可以看出,小米三季报“飘红”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大涨。而时隔6年,小米手机市场占有率重回全球前三,雷军专门发布微博庆贺,称小米是“主流手机品牌中唯一逆势大涨的厂商”。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若按地理区域划分,小米在境外市场收获满满。小米表示,其在全球主要市场包括欧洲、拉美、中东、非洲及印度市场均保持增长。
整体上,2020年Q3小米境外市场收入达3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1%,境外市场收入及对总收入的贡献占比(55.1%)均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由于海外用户快速增长,小米境外互联网收入同比增长75.6%,达到7亿元;境外loT收入的增速也达到56.2%。同样均创出新高。
综合来看,不难发现,在美国不断升级对华为制裁下,不少国内外消费者正抛下华为的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开始更多选择了小米手机。
而这背后也透露出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在美国一些政客眼里,中国可以有走“贸工技”路线的小米,但不要有走“技工贸”路线的华为。
于是,走哪条路线,不免再次成为中国相关科技企业的灵魂拷问:是保当前的生意红火,还是保未来的发展根基?
02
旗舰对弈
一定程度上,走“贸工技”路线,也确实让小米手机在处理器、屏幕和摄像头传感器(CMOS)等关键元器件上,极容易获得高配置。
12月28日晚,小米在北京发布了小米11系列新品。
根据发布会介绍,小米11在全球首发5nm工艺的高通骁龙888,CPU性能和能效均提升了25%、GPU性能提升35%、AI算力提升超70%。
小米11屏幕则采用6.81英寸四曲面的AMOLED屏,配置2K 120Hz高刷新率,在全球顶级屏幕测试机构DisplayMate评测中打破13项新记录,获得A 评级。
此外,小米11后置摄像头采用三摄方案,分别是一亿像素的主摄、500万像素50mm长焦微距镜头和1300万像素123°超广角镜头。前置摄像头为2000万像素。
在“888三件套 最贵屏幕 三摄”等重磅配件加持下,小米集团信心满满,并在官网介绍小米11是 “全新高端之作”。
小米11
可有别于以往,小米9、小米10都是在当年2月中旬发布,但是小米11这次却把时间提前了一个半月发布。这意味着小米11将与华为Mate40系列手机直面竞争。
此前,10月22日,华为在上海发布了Mate40系列产品,其中包括Mate40、Mate40 Pro、Mate40 Pro 以及Mate40 RS保时捷设计。
以华为首发主打的Mate40 Pro为例,据官方介绍,该机搭载的麒麟9000处理器,是全球第一颗、也是唯一一颗采用5nm工艺制造的5G SoC,集成达153亿个晶体管,比苹果A14多30%。
在屏幕上,华为Mate40 Pro配备了6.76英寸OLED显示屏,具有FHD 1344×2772分辨率,90 Hz刷新率及240Hz触控采样率。
此外,华为Mate40 Pro搭载了5000万像素RYYB阵列主摄,2000万像素超广角电影镜头,1200万像素长焦镜头,支持7倍光学变焦。
但是,Mate40系列手机发布后,渠道销售却像曾经的小米多款旗舰机一样——缺货。
目前,虽然新机已发布近两个半月,但华为官方每次放出部分Mate40 Pro出售,都是瞬间被“一扫而空”。而由于市面上紧缺,部分商家便在网上加价1000元左右销售。
众所周知,华为Mate系列已成为国内最成功的高端手机。而由于Mate40系列供应紧缺,市场便产生极大“缺口”。于是,小米找准了机会并“大步前来”。
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贸工技”与“技工贸”的对弈。
如果拆解小米11,会发现处理器是美国高通的,屏幕是韩国三星的,摄像头CMOS是韩国三星和美国豪威科技的。
相比之下,华为Mate40的处理器是自有的,屏幕由三星、LG和京东方三方提供,摄像头CMOS是与索尼深度合作的方案。
可以发现,小米的关键元器件全部来自“组装”,华为则已较大程度实现“自研”。而在这背后,得益于华为在供应链上有更清醒的认知,以及更积极的实践。
在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加大推动Mate30系列手机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战略。到去年3月发布P40系列手机时,华为消费者CEO余承东表示,华为手机已经可以完全不用美国零部件。
基于此,华为又将长江存储的64层闪存纳入了Mate40系列手机的供应链。与此同时,华为Mate40系列手机的零部件国产化比例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小米也有意推动制造国产化以及培养国产供应链,但进程和力度似乎总“不痛不痒”。这次在小米11零部件中,仅有中框和屏下指纹是国产化亮点,分别由比亚迪和汇顶科技制造及研发。
于是,在不少国人眼里,小米手机仍属于“贸工技”。
可对消费者来说,通常只会选择最质优价廉的产品。因此,携高通、三星等国际供应链的小米正气势如虹,而携京东方、长江存储等国产供应链的华为则极大受阻。
然而,在“贸工技”与“技工贸”中支持哪条路线,在次一级的国货与优一级的“舶来品”面前如何选择,也将成为国内消费者的灵魂拷问。
03
技之所长
有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华为与小米的技术实践与突破上。
以往,注重务实的华为很少宣传,但许多国人确信它是高科技公司。而小米经常强调“以技术为本”、“重视创新”、“是科技公司”,可却难让不少人信服。
在技术问题上,小米在壮大过程中争议不断,经常“开炮”或“自夸”的小米高管不时成为众矢之的。但所幸的是,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形象较为良好,并擅长为小米“公关”及游说。
比如2020年11月18日,在亚布力论坛开幕式上,雷军发表演讲时又“勤勤恳恳”的表示,外界对小米有三大误解:中低端、代工和没技术。
接着他补充,小米通过6999元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等产品,证明了小米在高端市场也能立足。另外,小米处在全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没有立足之本根本活不下去。
殊不知,在技术之外,雷军本人就是小米的一大“立足之本”。比如,2020年11月,雷军就获得了两大时尚杂志《GQ》、《时尚先生》青睐,当选年度人物并登上封面。
诚然,近年来为推动集团转型及“品牌向上”,小米正在极力撕掉“中低端”、“没技术”等标签,并为此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和各种资源。
首先,在资本投入上。2015年至2019年,小米的研发投入从15.12亿增长到75亿元,复合增速49%,所占营收比例从1.94%升至3.64%。而2020年,小米预计2020年的研发投入为100亿元。
其次,在人力投入上。2018年Q1至2020年Q3,小米研发人员从5515人提升到10480人,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数比例从38%提升到50%。
此外,小米预计今年将继续扩招5000名工程师,研发投入将超过120亿元,重点投入到相机影像、屏幕、快速充电/无线充电、5G技术、音频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基于研发投入加大及及集团架构战略调整等支持,小米手机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
目前,小米11已经使用2K AMOLED屏、50W无线快充、1亿像素等技术。而小米已经发布的80W无线快充、第三代屏下相机等技术,也有望在下一代更高端的旗舰产品上量产。
但尽管如此,与华为相比,小米的研发投入力度和技术储备仍是“小巫见大巫”。
2015年至2019年,华为研发投入分别为596亿、606亿、897亿、1015亿和1317亿元,所占营收比例均在15%左右。五年时间内累计投入4431亿元,是小米总计201亿元的22倍以上。
另外,据华为《201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曾披露,截至2019年底,其全球员工总数达到创新高的19.4万人,其中研发员工占比49%,约9.6万人。这是小米的9倍以上。
任正非为5G极化码之父Erdal Arikan教授颁发特别奖项
值得一提,华为的研发队伍还包括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以及15000个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
而在国际局势变化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情况下,华为为扭转发展困境,对全新的Mate系列手机投入更是"大手笔"。
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曾表示,Mate40系列手机在历代产品中,无论人力还是资金投入都是最高的,达到了5.6亿美金(约37.5亿人民币)。这还不包括海思的研发投入。
基于此,Mate40系列手机“黑科技”满满。其中包括海思自研的SFS1.0闪存芯片,88度超曲环幕屏,20M超广角镜头,3D结构光,66瓦快充以及AI隔空操作等等。
当然,华为也有擅长营销的“大佬”。比如余承东一句:麒麟9000可能是华为高端芯片的绝版。这便加剧了消费者对Mate40系列手机的“念念不忘”。
整体对比来看,在技术践行这条路上,华为显然投入更大、决心更强,小米则部分显得“心口不一”。而这也是正式华为能攻坚核心技术,并受到更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
04
中国制造
在智能手机制造上,代工是一种重要的模式。在雷军看来,代工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模型,为什么大家对小米的代工有误解?这让他挺“郁闷”的。
但让消费者郁闷的是,因为是代工,以往小米旗舰机一发布后几乎都会例行“公事”——缺货。而为了不“郁闷”,华为在智能手机制造上很大程度亲力而为。
具体上,目前华为高端的P系列、Mate系列智能手机,均由旗下自有工厂制造。
此前,华为的智能手机工厂在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基地。但后来,由于生产成本增高等原因,华为将手机工厂搬离深圳,在东莞松山湖建立了新生产基地。
华为手机东莞松山湖工厂一线作业现场
而对于相对低端的手机以及非海思方案的产品,华为大多交给代工厂商制造,其中包括伟创力、富士康、比亚迪、东莞长城开发等。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P系列手机早期曾交给伟创力代工。但近年来,随着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华为高端手机已经完全实现自产自研,而且零部件国产化比例越来越高。
当然,这背后也与代工厂的“叛逆”有关。2019年5月,在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伟创力反应迅速,通知其全球代工厂马上停止生产华为所有的设备,且不允许已生产的华为产品发货。
在迅速“战队”倒戈以及拒不归还华为设备与物料情况下,伟创力被华为剔除出供应链体系。此后,华为大量的手机订单就交给了比亚迪。
多年来,在自有工厂和代工厂的双重生产保障,以及充分供应的市场策略下,华为手机历来很少缺货。而这次Mate40系列手机的缺货,却是首次因芯片供应不足造成。
华为手机东莞松山湖工厂无接触式单板生产线
相比之下,小米11这次供货似乎充足不少。但待小米待解的一大问题仍是,在国内没有工厂,产品主要都靠英华达、富士康、闻泰和比亚迪等代工厂制造。
“轻资产”化操作及与供应商沟通衔接不足,便是小米旗舰手机此前屡次“缺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为解决手机制造问题,小米也在进行优化和战略调整。
2020年11月21日,在首届世界5G大会上,雷军表示小米在北京的“未来工厂”即将建成。这座智能工厂主要是研发和生产小米的旗舰手机,预计去年12月底正式投产,一期设计年产能是100万台手机。
“这座工厂会大规模使用自动化产线、5G网络、机器人、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技术,所以效率会很高,预计每分钟出产高端智能手机60台,比传统工厂提升60%以上。”
至于为什么要建工厂?雷军说,一是小米要做一个全自动化工厂;二是对小米来说,这本质上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实验室;三是帮助小米研发足够多的设备。
可见,虽然小米曾经在旗舰机供货问题上与消费者迂回“博弈”多次,而如今对建工厂的目标却只字不提“保障供货”。
此外,即便在国内曾没有工厂,但小米坚信自身对中国制造意义非凡。
2019年初,雷军在哈佛北京校友会上演讲时表示,“小米成立九年时间,一步步渗透,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对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和改变其实已经产生。”
诚然,在山寨机横行的时代,小米的出现推动了智能手机行业的洗牌和升级。另外,小米的“互联网 制造”模式,也催生了制造新业态,并引来众多对手模仿。
由此,不可否认小米对于中国产业链的推动作用。但在当前,真正完成核心技术突破及携手国内自主产业链,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和进一步升级,是小米需要升华的新时代“主题”。
05
尾声
拆解来看,虽然都是推动中国制造产业链发展,但小米更多是“贸工技”型,华为更多是“技工贸”型。
如果对这两个词汇加以注解,或许对两家企业的底色会有更直观理解。
所谓“贸工技”,是指贸易、工厂、技术研究导向。简单说,就是市场流行或需求什么,就生产、整合什么。技术研发的方向以市场需求来驱动,市场第一。
另外,“技工贸”是以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成果,来推动生产和贸易发展。其中,工厂的生产环节和贸易的市场环节都是为了推广技术研发成果,技术第一。
早在华为成立初期,便是以“贸工技”起家。其当时的战略是“引进产品,国内推广”,但发现难以为继,于是逼迫自己从事技术研发。此后,华为坚持不懈的走上了“技工贸”路线。
但小米成立十年来,喊了无数次“以技术为本”,但常给人的印象是在研发攻坚上不是很走心。否则不至于在2019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占比仍然只有3.64%。
或许小米也是有“理想”的,比如曾声势浩大的研发“澎湃”芯片。但由于投入力度和恒心不足,以及“轻资产”经营模式等,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成功。
由此,小米只有完成破茧,实现核心技术、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和制度等方面的破局、优化及升级,才能真正代表现阶段“中国制造”。而这条路,显然还需要一段时间。
可即便小米未来成功与否,“贸工技”与“技工贸”都是中国需要的,都会在中国长期并存。因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中国很多行业、企业仍需要赖以“贸工技”发展。
余承东与雷军
此外,在概念上来说,也没有绝对的“贸工技”与“技工贸”企业。不过,发展导向及实践非常重要。
如果国内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主要还停留在“贸工技”温床里,那中国的一些技术就会永远受人扼制或卡脖子。
目前,伴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国内产业升级,“技工贸”正变成中国的时代“强音”,并推动者诸多领域的技术进步。而这必然会冲击西方构建的高价值产业链体系。
于是,霸权主义自然也自会来打压中国技术。毫无疑问,科技尤其尖端科技背后也是政治,并且将是一场长期的国际尤其中美之间的博弈。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贸工技”大热、“技工贸”趋冷,大抵正是西方世界希望看到并极力促成的。但经过几十年的教训,这本不应该再在中国发生。
那么,在小米暴涨和华为大跌背后,部分国内企业及消费者或应保持清醒的认知与理智,以及重新校正发展模式与方向。
有时未雨绸缪、掌握“硬核”技术,才是企业长远发展,以及在将来或许出现的极端环境下存活或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华为在路上,那小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