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折射了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少“90后”年轻人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体验这种现象可能会收到来自社会各界质疑,但是掌握好火候,在等待就业的日子里,好好规划,设定目标,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慢就业的利弊分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慢就业的利弊分析(对慢就业年轻人)

慢就业的利弊分析

“慢就业”折射了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少“90后”年轻人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体验。这种现象可能会收到来自社会各界质疑,但是掌握好火候,在等待就业的日子里,好好规划,设定目标,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别急着给“慢就业”泼冷水

在毕业即就业的“快”模式下,人们传统观念认为每一步都要精准地蹋在节奏上,然而“慢就业”的出现和蔓延,也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

市民王女士的孩子今年考入大学,说到“慢就业“,她笑称:“现在的小孩都非常有主见,他自己心里喜欢做什么就会选择做什么,毕业后孩子作为成年人有能力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家长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家里还算小康,也不用他去挣钱养家,若他毕业后想先去旅行,我也支持孩子。”

对此,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周伟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慢就业”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人们应该抱以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做道德上的评价。

“说起慢就业,或许会有人用道德的眼光去看,认为选择慢就业或不就业的人是‘啃老族’,或者没有责任感,其实,慢就业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他说,“我们首先要思考,学生毕业后没有马上就业而是选择去旅游,那么家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家长才会支持孩子这么做,从现在的生活角度去思考,家长支持慢就业,因为孩子短期不就业也不会影响吃穿住行。”

周伟红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去旅游开阔眼睛,也未尝不可,毕业生们在途中可能发现跟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相契合的东西,从而更好的为以后就业做铺垫。关于旅游和支教都被算作“慢就业”,他表示,支教与毕业旅游不同,支教在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就业,这种就业更偏重于做公益。有的人天生热爱公益事业,有的人可能希望把支教作为踏板,为以后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就业压力大——

“慢就业”成因多,无需过于紧张

“招聘单位不少,但要么工作地点是偏远的二、三线城市,要么经常出差,都与我想象的工作相差很远。既然这样,我不想勉强自己。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先在家里待一年再说。”今年毕业季,在广州的一场大学生招聘会上,华南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田雨辰有些失望。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太快,如果只关注工资高低而忽视了健康,得不偿失。”田雨辰认为,很多人刚出校门就拼命工作,甚至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周末休息权,本来有副好身板,结果工作几年就把身体搞垮了。

“适当的加班我可以接受,但不会为了工作放弃健康。”田雨辰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认为:“导致慢就业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必过于紧张。”

“慢就业”与就业结构性矛盾有关系。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一线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竞争激烈,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造成“慢就业”。

“慢就业”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紧密相连。与70后、80后不同,90后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活有更多想法,“他们读书时,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全部梦想,从小到大,‘压力山大’。如今,他们大学毕业了,愿意拿出一段时间自我调整一下,这都是正常的。”杨伟国说,我们鼓励年轻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很多毕业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毕业后,在自我调整中逐步完善职业目标,并无不可。

事实上,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新兴岗位不断出现,就业概念也有所变化。没在“单位”上班的毕业生,很多都是“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比如网络写手、空间设计师、图书美编等。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也是“慢就业”人群,与许多“稳定”就业人群相比,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低。

增加阅历,不打无准备之仗——

“慢”更要充电,才能应对挑战

“钱花了可以再赚,孩子趁着年轻多出去看看,去经历一些人和事,对于未来的影响可能更积极。”

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刘娟是一名小学教师,今年外语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女儿王晓惠决定去游学,刘娟一口答应了:“人总要有一个时期慢下来,好好思考人生,做出一个不后悔的选择。”

刘娟认为,专业对口才能兴趣对口,工作起来不仅可以得心应手,更容易取得突破。现在就业难度大,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容易。“90后年轻人爱学习,接触面广,毕业后应适当给予女儿一定的拓展空间。只有充足了电,才能坦然面对各类困难。”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充分了解工作领域的就业情况后,去做自己一直以来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多接触一些人和事。等阅历丰富了,再投入到工作中可能会更适应,更容易取得成绩。”王晓惠说。

在智汇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宋云飞看来,“慢就业”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增长个人见识,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赢家。

“我们是一个软件机器人公司,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更新快,相关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闲置’一段时间,会与就业岗位脱节,但事实并非如此。”宋云飞说,“能够顶住就业压力、做出‘慢就业’决定的人,大多自主意识比较强。在工作中通常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原搬照抄地去工作。这对创新能力要求极强的机器人行业来说,可能更重要。”

宋云飞认为,大学生在校所学技能有限,就业后不要期望马上就有产出,更重要的是发展潜力。“如果我们需要专业技术型人才,可以高薪聘请行业内的高手;而那些具有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强的员工,是更稀缺的资源。”

做好规划,合理调整预期——

积极面对“慢”,让未来更顺畅

“淡定找工作是好事,但是无论如何,大学毕业生仍需要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才会更顺畅。”杨伟国说。

“正因为是‘慢就业’,所以要更加关注就业。”杨伟国认为,对于“慢就业”群体,人社部门也应给予帮助和引导。在毕业生选择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段内,及时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和社保支持,让他们在休息调整的过程中能够持续关注相关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从“慢就业”转为“难就业”、“不就业”。

为帮助“慢就业”人群适应社会,黑龙江哈尔滨市已经专门为2014年及以后毕业实现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多24个月、总计6000多元的社保补贴。

中智集团副总经理程功表示,对于90后群体,要因材施教,发挥特长,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才能激发出最大潜能,“如果仍然沿用对70后、80后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忽视个性化需求,很可能会造成90后频繁‘出走’,到头来得不偿失。”

刘娟认为,家长也要转变观念,注重从孩子的自身条件出发,与孩子一起商量选择合适的工作,“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他们‘高不成、低不就’。”

帮助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方面同样责任重大。石家庄经济学院学工处处长郑炳章说:“有些学生不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对于所学专业大概在什么领域容易就业、收益如何、在岗位上做一些什么工作等都不清楚。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引导,通过网站、宣讲会或是发放手册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判断就业形势,淡化职场和学校之间的角色转换。”

郑炳章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后新就业岗位可能会大量集中在新兴产业、服务行业、小微企业和基层单位。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显得尤为迫切。

如何针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尽快进入社会角色,也给用人单位提出了挑战。郑炳章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不能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适应角色。要用开放包容的胸怀,让大学生逐步锻炼成长,实现大学生、企业“双赢”。

综合来源:新华网、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