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这是一个古老的、早已消失在当代日常生活里的名词。
当代的物流运输采用多种方式,海、陆、空多式联运,机动灵活,朝发夕至,效率非常高。
然而,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时至今日,一些山区仍然生存着马帮这个古老的职业群体。
在广东河源,就有这样一个由三对年轻夫妻组成的小型马帮。
为了生活,马夫们赶着骡马劳作在密林深处,与崇山峻岭、深沟陡坡做斗争,虽然个中辛苦不为外人所知,但据说他们月入四万,让许多工薪族羡慕。马帮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三对马帮夫妻的生存状态如何?在马帮干活,真的可以月入四万吗?
01 又见马帮现代交通已然非常发达,但在地形陡峭复杂的地区,马帮仍旧活跃着,他们负责运输到门的最后数公里。
在河源市就有这样一支规模较小的马帮,仍然活跃在这里的密林之间。让人们意外的是,这个小型马帮的运营者,是三对夫妻。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发展。电力部门建塔立电杆、山区人家营建房屋,乃至修路搭桥搞基础建设都曾用到这支马帮运输原材料。
只要客户有需求,这个小小马帮都可以承运,不管是钢筋、水泥、还是河沙、木材,它往往完成最后数公里的货物运输。
这支队伍在三对年轻夫妻的辛勤经营下逐年兴旺起来。
他们按量和路途远近计费,价格公允,一次运输的营业收入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这个价格还包含卸货落地的服务。
这支小队伍继承了古老马帮的精神,不惧风雨,敢于冒险,挣的就是这份辛苦钱。
他们分工明确,通常是女人们负责探路铺路,清扫障碍,男人们负责驱赶骡马,负责运输安全。
遇到夜间休息,他们会轮流值守看护货物。他们通常在凌晨四五点就要套好骡马出发。男人们事先已经选好走哪条路,每天走多少路程,预备中途休息几次,都会详细的计划。
机器会因为超负荷运转而宕机,骡马也会,因此他们准备了两批骡马承担业务,这与现代物流车队的牵引挂车“甩挂模式”颇为相似,哪一匹骡马病了伤了,就有它的同事顶班。
在马帮内部,骡马比人娇贵,平均每匹骡马价格在一万以上。因此,几位经营者很是爱惜畜力,一有伙伴伤病,就紧张得不行。
遇到大雨天气,负责探路工作的女人们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完成工作。他们一共6人,拥有18匹马,人吃马嚼,每天的花销颇大。
扣除各项成本开支,三个家庭每个月净收入四万元左右,有人就会说,好羡慕,我也要去。然而事实上,这个小马帮每年只有四个月可以接到业务,当地雨量充沛,留给他们运货的日子并不算多。
所以,每年的这一百多天的时间是他们的全部希望。为此,他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常常染上风寒,腰腿都有风湿。
他们抛家别子、风餐露宿,经年不归,随时要与恶劣天气抗争。长年的野外跋涉,日光晒伤了他们的脸膛,每个人看起来都比较显老。
为了按期交付货物,运输过程中,六个人只有靠吃干粮果腹,只有在没有接到业务的时候才能回到临时住所稍作休整,吃上一顿热饭。
成员小军说,不能耽误雇主的工期,十多年下来,马帮成员老黎夫妻俩攒够钱在老家建起了一座漂亮小别墅。
老黎说,他们年纪都有点大了,再干几年,等孩子们大了,自力更生了,就回去守着家里老人过日子。
生活就是不停地做出选择,一旦选了,就要踏实无悔地走下去。老黎他们三对夫妻选择依靠勤劳致富值得尊敬。
02 神秘的马帮文化在我国的广大西南地区,马帮曾活跃在万山之中。
以云南为例,在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通车以前(分别在110年之前82年之前),整个彩云之南没有成熟的交通干线。
那个年代,货物的流通运输完全依赖人力、畜力。即便以上两条干线贯通之后,它们可以辐射到的其他地区,骡马仍是主角。
有一部老电影叫做《山间铃响马帮来》,故事就发生在云南苗寨,主要内容是:百姓期盼马帮运送物资到来。
这部电影的核心冲突就是土匪想要抢劫马帮运来的货物,边防军和民兵们当然不能同意。于是双方斗智斗勇,边民们最终大获全胜,土匪被扫清。
电视剧《茶马古道》讲述的就是三个云南大家族子弟的故事,他们很有大局观,在国难当前的时候,抛开前嫌,以大义为先,组建马帮商队走上茶马古道,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输送。
漫长的岁月里,马帮长年奔走在风格各异的族群之间,走村串寨,来回往复。
一群赶马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生死与共,互为依靠,因此聚众成帮,形成了鲜明风格的组织,有各自的帮规,习俗和禁忌。
同行之间争夺商路和市场份额,难免发生摩擦争斗,这个时候往往按照行规来商议处理。
马帮有自己的行话和行为模式。
人们因为敬畏,总是笃信一些摸不着看不见的未知。
例如,赶马人忌讳不吉利的言语,因为人和马都惧怕毒蛇猛兽,所以特别避讳直接提起,他们用“老梭”代指“蛇”叫做,用“老灰”代指“豺狼”。
赶马人相信万物有灵,有神的存在。对于与“蛇”“豺狼”同音或相近的词语都忌讳提起,担心引来蛇神、狼神。
白族人的马帮也有这类禁忌,用“大猫”代指老虎,豹子在白语里称“帮”,如果绊了脚,不能说“帮”,只能说“嘡”;遭遇劫匪,说“打财喜”了,诸如此类禁忌还有不少。
马帮在出行方面也有自己的禁忌——出门必须先行择定吉日,禁忌逢三(丧)、四(出事)出行。
每逢承运贵重货物,头领会花钱延请专业人士来卜算择吉,以示吉凶祸福和去向,用到的卜卦方法有:草鞋卦,鸡头卦,贝壳卦,草标卦等等。
03 马帮爱情故事
长喜是一名赶马人,自小跟随大伯三叔出门讨生活。他沉默寡言,性格沉闷,年过三十,没有娶亲。
后来,他们经过一个被土匪袭击的山村,毫无人性的匪徒滥杀无辜,带走了可以带走的所有粮食和骡马。
他们绑架了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愤怒冲昏了长喜的头脑,他嘶吼着,把钢刀刺进了马背上匪徒的胸膛。
他身中三刀,终于赶走敌人,救下了那个名叫“四芳”的姑娘。四芳说,她的爹娘都被杀了,年轻的恩人啊,让我跟着你走把恩情来偿还。
后来的事情特别简单,不久之后,长喜有了自己的婆娘。那之后呀,他远行于万山之间,她在家中养大他们的孩儿、代他尽孝。
四芳学会了一首歌,长喜出门的时候,她总是这样唱:“三十晚上吃喜酒,大年初一就出门,今生缘薄见不着你,来世我还等着你。”
赶马人的爱情是坚守的爱情。马帮里,有很多位长喜和四芳,他们的爱情都很相似,只是发生在不同的年代和地方。
04 马帮:我是这条路上的主角思普边区盛产普洱茶,人无我有,这么好的茶当然要卖出去。
正是有了马帮,不畏万山隔阻,将重重障碍踩在脚下,不断地进入思普边区,普洱茶才得以分销天下,使得量产普洱茶才有了可能。
马帮通过运销普洱茶,快速发展了自身,发展壮大的马帮自然又促进了运销,一个良性循环顺利形成了,并一直健康成长。
马帮日益频繁的运销活动助推了普洱茶贸易发展兴盛。
有了茶贸易的兴盛,边区的经济日益发展,马帮在运销茶叶的同时,也运输生产工具、各类生活用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马帮为边区带去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去了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普洱茶和马帮于是成为滇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茶马古道这个名词,国人皆知。赶马人的工作不单纯是驾驭骡马,更多是销售工作,商人逐利。
卡尔·马克思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先民们说:没有路就蹚出一条路来!一个蹚字很简单,然而当年马帮的先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需要何其巨大的勇气!
他们是一群冒险者。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马帮行走的路线多在崇山峻岭之间,被打劫,被掠杀是经常发生的。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个中辛苦难与人言。那个正当壮年的赶马人,早上还憧憬着:这一趟出门挣的钱就够过春节的花销了。
明天到了前面镇上,给老婆孩子添置一身新棉衣,傍晚的时候,马队遭遇土匪,激斗之中,他滚下了山崖,尸骨无存……
马帮要面对的不只是“人祸”,更多的是“天灾”。大山里多的是毒水毒草、毒蛇猛兽,瘟疫疾病滋生,赶马人经常为此送命。
今天,游客们行走在这条拥有马帮神秘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上,大抵可以体会到些许当年赶马人的辛劳。
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马帮在几千年历史的风雨中,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赶马人的精神早已扎根在这条古道上。
时至今日,古道上依然散发茶香的古茶树,见证了各民族间因茶结缘,难以分说的深厚情感。
人类一直在寻找永恒的家园,茶马古道上就有诸多实证。
她是民族迁徙的画卷,数千年来,在这条绵亘5000多公里的古道上,汉、藏、彝、纳西、傈僳、哈尼、基诺、羌、普米、白、怒、景颇、阿昌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真实反映了西南地区多元民族文化。
她就像西南地区的一张巨网,上面的绳结就是各民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互动。马帮就是这张巨网的缔结者。
佛教沿着赶马人蹚出的路向东方传播。茶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公路四通八达,马帮几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3年,地处藏东南的边陲小镇墨脱建成了公路,马帮的铃铛声渐成历史回响,当地的赶马人迎来亘古未有的命运改变。属于马帮的时代结束了。
05 结语:马帮精神今犹在而今天,世代留居在苍茫大山里的人家,已少有听闻马帮震天响的铓锣声,但马帮的精神从未离去。
团结、守信、勤勉、宽容、坚韧不拔,它们融入马帮后人的血液里,形成朴素的价值观,成为一门必修课。
很想去一次马帮文化的故乡——宾居古镇,这里群山苍翠,万木青葱,在弥漫水果香味的老屋前,听着源于宾居的《赶马调》入定,饮一杯古树普洱茶,细数铓锣声声,畅聊马帮故事。
“砍柴莫砍葡萄藤,养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做媳妇,初一早上提出门。不是阿哥无情义,欠下钱债挂在心。
你要出门莫讨妹,你要讨妹莫出门。(男)讨你差下这笔债,不去赶马还不清。……”
参考文献- 湖北日报网 巴东悬崖上的骡马帮 2021-8
- 东方网 巫峡云巅上的骡马帮 2017-9-26
- 《赶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