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终究会到来,我的篮球职业生涯在今天正式画上句号。”

父亲节这天,远在大洋彼岸的朱芳雨用一条微博,宣布了自己的退役决定。他曾说希望自己可以“低调退役”,现在他如愿以偿。

他曾经在詹姆斯面前干拔三分,他身上带着CBA得分王和三分王的双重光环,他还背负着“亚洲第一小前”的称号。

有人恨他,也有人爱他,但这些都成往事。从此之后,江湖再无“朱八”。

60年代到10年代的最强三分射手(他是天生的三分神射手)(1)

远投是朱芳雨的拿手好戏。

最爱“8”,退役也不例外

朱芳雨最爱的数字是“8”。

这个数字陪了他很多年,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广东队,朱芳雨的球衣号码都是“8”,他也因此获得“朱八”的外号。

就连退役时,他选的时间都和“8”密不可分——6月18日,早上8点08分,他在微博上宣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

据知情人士透露,朱芳雨原本准备6月8日宣布退役,但想到那天是NBA总决赛,就选择延后。为了这个“8”,他一延就延了十天。

或许是巧合,在朱芳雨球员生涯戛然而止时,他为广东效力的赛季数也定格在了18个。这18年,那个刚进队时稚气未脱的朱芳雨,最终为CBA留下了一串难以超越的纪录:

他联赛总得分是11287分,是CBA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万分先生”。

他以三分见长,一共投进过1621个三分,历史无人能出其右。

他还曾经8夺总冠军、13次入选全明星、两次夺得常规赛MVP、四获总决赛MVP,其中连续三年蝉联……

从2001年进入国家队,他十年间都是男篮的主力首发前锋,也留下了诸多属于他的时刻:

2006年世锦赛,对阵斯洛文尼亚最后一分钟,是他的后仰漂移三分为中国队之后的逆转续命。

北京奥运会对阵美国,他面对詹姆斯的防守干拔三分——在那届奥运会上对阵美国、西班牙和希腊这三支强队,朱芳雨三分球14投10中。

在姚明和王治郅还未退役时,有一次男篮迎战伊朗,对方主帅在接受采访时只提到了三名球员,除了大姚大郅,另一个人就是朱芳雨,“那个8号,三分特别准。”

而在他渐渐淡出国家队后,丁彦雨航接过朱芳雨曾经的球衣时,他说的是,“朱芳雨是中国最强的三号位,我选择8号,就是为了致敬他。”

60年代到10年代的最强三分射手(他是天生的三分神射手)(2)

在国家队朱芳雨很长时间都是主力前锋。

球场上说话,比什么都强

“男人一条伤疤一个故事,我是有很多故事的男人。”

伦敦奥运会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中,朱芳雨被安德森一肘子挥到眉骨,一时间鲜血直流。赛后去缝合完伤口,朱芳雨开玩笑地说了上面这句话。

对于外界来说,很少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多少故事,但他在训练场上的努力,却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曾有位熟悉朱芳雨的记者透露过他一个训练的细节:他练力量,就一个人默默的把力量房那些器材从头到尾练一遍,也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做自己的。

杜锋也坦言,朱芳雨其实技术并不出众,但他知道拼尽全力。

“他之所以能走到现在,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他一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

很多人都叫他“冷血杀手”,单场投进9记三分的表现,他曾经6次做到过。

广东球迷有多喜欢他,被他的“三分雨”击败过的俱乐部球迷就有多讨厌他。

毫无疑问,朱芳雨也并不完美,他曾因为私人感情被网友口诛笔伐,也因为抽烟喝酒,而遭受球迷的质疑。

但这个看起来略显“傲气”,表情不那么丰富的人,更愿意选择在训练场上“发泄”。

在他看来,投篮得分,赢得比赛,才回击外界议论的最佳方法,“球场上说话,比什么都强”。

60年代到10年代的最强三分射手(他是天生的三分神射手)(3)

今后朱芳雨将从穿球衣的生活过渡到穿西装的生活了。

我不是在装死,是差点就死了

随着年纪的增大,朱芳雨也不得不“服老”,这两年的采访里,离去和退役,渐渐成为他越来越多提及的词语。

有记者在去年夏天为他整理过去的资料,看到那些过往的辉煌,一向冷静的朱芳雨也感慨道:只剩下这些光荣的历史了。

刚刚过去的赛季里,人们能看出他的英雄迟暮。

赛季前32场比赛,他只出场了12次。整个赛季下来,场均得分只有5分,是他除新秀赛季外最差的表现。

偶尔,他才会露出獠牙——季后赛半决赛第一场,单场飙中5个三分,第二场再次得分上双。

网友在网上调侃,“小心这个常规赛装死的骗子”。可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前一个夏天没有系统训练,伤病没能完全恢复,这种表现难以持久——“我不是在装死,是差点就死了。”

在打球时间不断缩减的情况下,上赛季朱芳雨还多了另外两个身份——广东队的副总经理和助理教练。

不出战时,身穿西服的他就会站在场边,望着队里的年轻人,大声喊上几句。十八年的广东队生涯,已经让他对这支球队充满了感情。

退役之后,朱芳雨终于彻底脱掉球衣,担任广东宏远队总经理一职,开始了“穿西装”的日子。

这一次,他勤奋的性格仍然没变,“总经理更累,这是一个过程,要跟学打球一样,努力才有机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