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是中国古代地缘系列的最后一集,讨论蒙古高原。

以上几句诗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描写了塞外壮丽风光,也符合大多数人对长城以北广阔区域的印象。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1)

除此以外,大家估计也都听说过漠南、漠北、燕然山、狼居胥山等一系列名词。

那么这些地方究竟在哪?如何分布?战略上又对中原王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想要弄明白这些问题,还得从地缘入手。

一、蒙古高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农耕与游牧两大势力的生存空间大致以燕山、阴山等山脉为分界线,长城也大致据此修建。

出了长城就是广阔无垠的蒙古高原,居无定所的游牧部族在这里拥有巨大的战略迂回空间。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在网上听到过一些言论,不少人会将西伯利亚也划入游牧帝国的势力范围。

甚至还有人认为匈奴、突厥打不过汉唐时能够继续往北跑到西伯利亚休养生息。

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大致活动范围就在蒙古高原。

也就是南起长城,即阴山和燕山山脉,北抵贝加尔湖,西至西萨彦岭,东至大兴安岭的这片区域。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2)

继续往北过贝加尔湖,气候极度恶劣,即便连历代草原霸主都是不太愿意去的。

例如汉代,当时生活在贝加尔湖区域的是丁零人,《史记》记载匈奴强盛时:

“北服丁零。”

有点类似于中原王朝的羁縻,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间接统治。

游牧帝国在贝加尔湖就力不从心了,再往北估计匈奴人都懒得去探索。

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分裂后,丁零人立马甩开单于自个单干,还配合汉朝一起围殴北匈奴,《资治通鉴》曰:

“丁零寇其后。”

此后更弱小的鲜卑干脆连羁縻都做不到了,甚至要南北两线作战,所谓:

“南抄缘边,北拒丁零。”

历朝历代真正开始对西伯利亚进行探索统治的只有蒙古帝国,本文暂不赘述。

总而言之,我们常说的漠南、漠北事实上都在蒙古高原上。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3)

根据现代地理知识,蒙古高原南北被戈壁大漠一分为二,南边的草原统称漠南,北边的草原统称漠北。

我做了一张草图,地缘板块上大概是这样的。

漠北在大漠戈壁以北,被杭爱山与肯特山划分成三块,两座山中间也就是靠着贝加尔湖的那块现在叫色楞格河草原。

这里一向是游牧帝国的统治中心,匈奴的单于庭,突厥、回鹘的牙帐,蒙古帝国的都城和林都在这里。

现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建立在色楞格河下游的一条支流上,这片精华区被沙皇俄国拿走约一半。

杭爱山以西现在被称为大湖盆地,散布着大小300余个湖泊。

按照匈奴坐北朝南的习惯,当时右贤王就在这里活动,成吉思汗崛起时,控制此地的是著名的乃蛮部。

这块精华区后来也让俄国划走一半,就是网上常常提起的唐努乌梁海。

肯特山以东是草原走廊,具体由呼伦贝尔、乌拉盖、锡林郭勒、乌兰布统等一系列草原构成。

匈奴左贤王雄踞于此,成吉思汗也在这里崛起。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4)

草原走廊

更重要的是草原走廊从漠北直通燕山,完全没有大漠戈壁阻碍,是漠南、漠北的重要通道。

幸运的是清末乱局中我们并没有丧失掉整个漠北,至少保住了肯特山以东近一半的土地,即呼伦贝尔与乌拉盖草原。

漠北的情况大致如此,漠南呢?

其实从经济和军事角度讲,漠南应该还包括宜耕宜牧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

不过如果遇上汉、唐这样武德充沛的王朝,控制了阴山后漠南草原就所剩无几了。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阴山的作用,大家不要看图上广袤的戈壁,就觉得从漠南到漠北只能走草原走廊。

事实上大漠戈壁是可以穿越的,戈壁与沙漠不同,虽然同样很干旱,土地承载能力差。但上面还是能够看到零星的植被甚至是溪水的。

军队横穿南北虽艰苦,却可以走通。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5)

如果游牧部族控制阴山,放牧于河套与河西走廊,那就相当于住在中原王朝家门口,想什么时候打你都行。

当中原王朝拿下阴山,戈壁又养不活几个人,游牧部族只能往漠北撤退。

以后再想打你,越过戈壁累得半死还要在长城下面死磕,能打赢才叫奇迹。汉代著名的:

“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游牧部族逃到戈壁以北,受地理阻隔无法再南下攻掠的场景。

二、力量投射

大致明白了漠南、漠北的划分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讨论古代游牧部族的军事战略与力量投射了。

中原王朝比较衰弱时,游牧帝国往往能控制整个蒙古高原。

例如汉武帝之前的匈奴,唐太宗以前的突厥,建立辽国的契丹等等。

没有中原王朝的武力压制,草原帝国的势力范围甚至会轻易扩张到新疆与东北!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6)

蒙古高原往西,翻越阿尔泰山就能进入新疆北部。

我在之前的视频中曾详细分析过,以天山山脉为分界线,新疆大致可以分为南疆和北疆。

南疆气候利于发展旱地农业,所以汉、唐开拓西域都从南疆开始。

北疆绿州则多为草原,例如汉朝,当时西域都护府北部还存在乌孙这样游牧王国。

蒙古高原和新疆之间虽然有阿尔泰山这样的地理阻隔,可如果没有防御工事,再雄伟山也能找到供军队通行的孔道。

更糟糕的是鉴于新疆本土脆弱的人口承载能力,中原王朝是无力将长城修到北疆段的阿尔泰山上的。

游牧帝国对西域的威胁,你甚至在漠南取得再伟大的胜利也没用,人家是从漠北翻过阿尔泰山直插北疆的。

例如汉宣帝时期的匈奴攻乌孙之战,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匈奴居然还能染指西域都护府。《汉书》记载:

“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

要不是后来突然天降大雪重创匈奴,这个亏汉朝和乌孙真得咽下去。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7)

东北方向上,上一篇视频也已经分析过了,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有个口子连通蒙古高原。

这个口子本身就是茂盛的草原,中原农耕王朝再能打也是堵不上的。

因此只要游牧帝国想,随时可以出动成千上万的骑兵冲进辽河平原,也就是辽东。

同时辽东北部的松嫩平原是渔猎部族的大本营,他们也可能从这里冲出去。

总之稍有不慎,游牧对渔猎,不管谁胜谁败,谁整合了谁,中原王朝都将面临几大板块的共同压力。

清军入关,就清朝整合了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力量。

匈奴对抗汉朝,则是游牧部族整合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板块的力量。

反之,当中原王朝比较强盛的时候,无论你出了多少个卫青、霍去病,打了多少次胜仗,漠北终归是无法屯田的。

蒙古高原上游牧部族直接躺平,等你大军走了休养生息,隔三岔五骚扰下新疆、东北,几十年后又是个强大的帝国!

三、西迁之路

科学力量的加持下,当代的蒙古高原完全是人烟稀少,土地承载力低的代名词。

为数不多的能让人津津乐道的优点恐怕只有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然而在古代,你完全可以将这片广袤的草原称之为强大的游牧力量策源地,打不垮的军事核心区!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8)

从此处发源的游牧帝国一波波地向四面八方侵袭,与南方的农耕文明上演一次次的宿命对决。

从地缘的另一个角度讲,中原王朝很好地保护了中亚和欧洲的文明。

出于补给和气候,游牧部族是不可能直接北上从西伯利亚冲到欧洲的。

想要连通中亚,必须先从蒙古高原进入新疆,哪怕蒙古帝国西征走的也是这条路线。

只要西域都护府存在一天,游牧帝国就被中原王朝牢牢限制在东亚。

网上有种说法,正因为汉、唐的打击,匈奴、突厥等部族才会西迁给其他文明带来巨大灾难。

这话就讲得很没有良心,从蒙古高原逃跑的游牧部族大致都是先抵达北疆然后进入中亚的。

北疆确实属于西域都护府的范围,不过总的来说汉、唐在此地控制力比较弱,真有人铁了心要跑估计也很难拦住。

蒙古漠南和漠北的区别(极简剖析蒙古高原)(9)

比如《汉书》记载,匈奴西迁先是逃到新疆伊犁,击败当地汉军。

然后遭到班勇、斐岑持续殴打,迫于无奈逃到中亚,从此掀起滔天巨浪!

十不存一,乃至百不存一的匈奴残部都打不过,你说怪谁?

如果没有汉、唐轮番削弱,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直接冲到中亚又会怎么样?

直接躺平的宋朝以及后来崛起的蒙古人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蒙古高原如此辽阔的草原世界罕见,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游牧帝国同样世界罕见!

这在古代几乎是无解的,2000年来地缘给了我们富饶的土地,也为我们造就了可怕的敌人。


参考资料:

《汉书》

《史记》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