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强孔庙、孔府、孔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每年蜂拥而来的大量游客,使曲阜这座不大的县级城市热闹非凡而我初次参观“三孔”,却是在其遭受厄运、被严重破坏的时候时光荏苒,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从小生长的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经常陪同国内外的亲朋好友参观“三孔”,数量多达几十次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孔庙、孔府、孔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如参照皇宫的建筑规格、多达数千的石碣碑刻、珍贵稀奇的古董藏品、保存完好的孔府档案、占地最大的家族墓地等而每一次参观游览的感觉都不太一样,所谓常看常新是也当春天去的时候,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木葱茏,游人如织,给人以舒适畅快的感觉当冬天去的时候,北风起兮,天寒地冻,虽殿阁巍峨,坊宇依旧,却给人以萧瑟苍凉之感这是一年中游人最少的季节,但我却喜欢此时此景,因为可以仔细观看,品评回味,更容易穿越时空,发思古之幽情那是去年深冬的一天,我陪同国内的一位学者参观“三孔”,穿过明代正德六年(1511)为保护孔庙、孔府而建立的曲阜“万仞宫墙”,来到孔庙第一道石坊,明代山东巡抚胡瓒宗所书“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分外醒目,三间四柱式石质坊门历经五百年风雨侵蚀,古旧斑驳,更显出其厚重沧桑沿着甬道依次穿过孔庙五道大门,来到奎文阁前,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历经金元明清扩建,收藏大量帝王赐书墨迹的著名藏书楼阁矗立在眼前记得四十年前曾登临阁楼阶梯,由于年久失修,木质阶梯发出吱嘎声响,令人知难而退当然,现今经过多次修缮,已坚固如初奎文阁前后的御碑亭,保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和有关祭庙、修庙的记录,由汉、满、蒙文字刻写,显示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如明宪宗成化四年所立的《御制孔子之碑》:“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穿过大成门,来到孔子讲学的杏坛遥想当年孔子弦歌鼓瑟,弟子围坐,愤前启后,议论风发,开启儒学,泽被千古,杏坛由此成为教育殿堂的代名词如今应试教育弊端丛生,人们认为是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岂不知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和理念大多来自国外,缺乏的正是中国古代孔子等先哲强调的启发式教学抬头望去,前面就是巍峨雄伟的大成殿,远观黄瓦重檐,近看雕龙石柱,瞻仰孔子塑像,一种虔诚的崇敬感油然而生大成殿在清代雍正时重修,特许按皇宫规格设计,挑选内府名匠施工,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据说殿周围雕龙装饰超过了皇宫,每次乾隆帝来祭孔,都要用黄绫包裹,以免怪罪由此看来,虽然康熙皇帝祭祀孔子行跪拜之礼,孔子被抬升到帝王的高度,甚至已被神化,但在中国皇权高于神权的情况下,一切要为封建政治服务,孔子自然也不能“僭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三孔介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三孔介绍
李绍强
孔庙、孔府、孔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每年蜂拥而来的大量游客,使曲阜这座不大的县级城市热闹非凡。而我初次参观“三孔”,却是在其遭受厄运、被严重破坏的时候。时光荏苒,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从小生长的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经常陪同国内外的亲朋好友参观“三孔”,数量多达几十次。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孔庙、孔府、孔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如参照皇宫的建筑规格、多达数千的石碣碑刻、珍贵稀奇的古董藏品、保存完好的孔府档案、占地最大的家族墓地等。而每一次参观游览的感觉都不太一样,所谓常看常新是也。当春天去的时候,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木葱茏,游人如织,给人以舒适畅快的感觉。当冬天去的时候,北风起兮,天寒地冻,虽殿阁巍峨,坊宇依旧,却给人以萧瑟苍凉之感。这是一年中游人最少的季节,但我却喜欢此时此景,因为可以仔细观看,品评回味,更容易穿越时空,发思古之幽情。那是去年深冬的一天,我陪同国内的一位学者参观“三孔”,穿过明代正德六年(1511)为保护孔庙、孔府而建立的曲阜“万仞宫墙”,来到孔庙第一道石坊,明代山东巡抚胡瓒宗所书“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分外醒目,三间四柱式石质坊门历经五百年风雨侵蚀,古旧斑驳,更显出其厚重沧桑。沿着甬道依次穿过孔庙五道大门,来到奎文阁前,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历经金元明清扩建,收藏大量帝王赐书墨迹的著名藏书楼阁矗立在眼前。记得四十年前曾登临阁楼阶梯,由于年久失修,木质阶梯发出吱嘎声响,令人知难而退。当然,现今经过多次修缮,已坚固如初。奎文阁前后的御碑亭,保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和有关祭庙、修庙的记录,由汉、满、蒙文字刻写,显示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如明宪宗成化四年所立的《御制孔子之碑》:“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穿过大成门,来到孔子讲学的杏坛。遥想当年孔子弦歌鼓瑟,弟子围坐,愤前启后,议论风发,开启儒学,泽被千古,杏坛由此成为教育殿堂的代名词。如今应试教育弊端丛生,人们认为是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岂不知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和理念大多来自国外,缺乏的正是中国古代孔子等先哲强调的启发式教学。抬头望去,前面就是巍峨雄伟的大成殿,远观黄瓦重檐,近看雕龙石柱,瞻仰孔子塑像,一种虔诚的崇敬感油然而生。大成殿在清代雍正时重修,特许按皇宫规格设计,挑选内府名匠施工,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据说殿周围雕龙装饰超过了皇宫,每次乾隆帝来祭孔,都要用黄绫包裹,以免怪罪。由此看来,虽然康熙皇帝祭祀孔子行跪拜之礼,孔子被抬升到帝王的高度,甚至已被神化,但在中国皇权高于神权的情况下,一切要为封建政治服务,孔子自然也不能“僭越”。
离开孔庙,来到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庄重威严的圣府大门展现在眼前。最早孔子后裔住宅仅有房屋数间,以后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府的规模逐渐扩大。自北宋赐封孔子后裔第四十六代孙为“衍圣公”,此后代代承袭,历时880年,因此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明初朱元璋赐封孔府一品公爵,赏赐2600多顷土地,其后500年中孔府院落又数次扩修,终于达到占地240亩,房屋463间的规模。孔府比照皇宫,按三路九进院落设计,前有三堂六厅官衙,后有雅致幽深内宅,两者合一,反映出孔府与官府的紧密关系。唐末五代孔府以“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宋代始由“衍圣公”或孔氏宗族世袭或世职曲阜知县,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改成流官为止,成为集管理宗族与管理地方为一身的特殊统治机构。历代赏赐孔府的土地有百万亩之多,遍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省,有祭田、学田、私产田等种类,以供应各种祭祀典礼和管理人员的庞大费用。孔府将历年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文献资料保存下来,形成孔府档案,现存有自明代嘉靖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各种文献25万件,9000余卷,是世界仅存的最大私家档案。目前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与曲阜市文物局联合攻关,准备将孔府档案全部数字化整理。
由孔府向北约二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孔子去世后,众弟子结庐守墓,环植异树,孔林由此发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代开始在祭祀天、地的同时,隆重祭祀孔子。东汉时建石质祀坛和神门、斋厅,指派专职守林人。南北朝时期种植松柏,修墓起园。唐宋元时期增加守林户,墓地两侧树立石仪,修建孔林围墙和神门。明代加增洒扫户,扩充林地,树立墓碑,广植松柏,重修墙楼。清代孔林规模更加扩大,达到林地3000亩,树木万余株,坊亭数十个,围墙十余里,碑碣数千幢,坟茔十万座。二千多年来,孔子后裔子孙枝繁叶茂,人口众多,遍布国内外,仅曲阜就有20余万人。葬在孔林中较知名的有孔子之孙述圣孔伋、43代孙“中兴祖”孔仁玉、首位“衍圣公”孔宗愿、受宠于乾隆帝的73代孙孔宪培等,这其中较为今人所知的是62代孙孔尚任。孔尚任出名与他写传奇《桃花扇》有关,相传他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故而隐居曲阜城北20公里的石门山,在此构思了《桃花扇》。因在曲阜接待康熙帝受宠,出山为官,他遍访南明遗老,广泛搜集资料,三易其稿而成,由此闻名于世。不料触及忌讳,罢官归家,终老石门,令人唏嘘。
看着“三孔”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令人想起以孔子为代表儒学的荣辱兴衰。自汉代儒学定为一尊后,虽屡经蹉跎,几近式微,但不绝如缕,在吸收佛道精华后更加发展壮大。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中国的衰落,人们在寻求新的思想方法时,儒学遭到怀疑和批判,认为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羁绊,于是孔子及“三孔”有了“五四”和“文革”时期的遭遇。星转斗移,时过境迁,中国已踏上改革富强的道路。人们开始反思:儒学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思想,其是否具有普世的价值?“仁、义、礼、智、信”是否反映了人性应有的本质?在提倡民主、法制的今天,这些观念能否在结合现代精神的前提下成为新的价值观?能否像过去那样具有教化民众、安邦治国的作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总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更需要吸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