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便利店运营商「中商便利」已完成 6000 万元的 A 轮融资,由创新工场独家投资,投后估值 3 亿元。中央商场执行总裁刘梦婕称,这轮融资的目的一是为了引入明星投资机构,从顶层架构上实现机制创新——以股权多元化激励核心团队创新,二是中商便利与创新工场在AI领域会有深度合作,辅助提升交易效率和服务体验。本轮融资后,中商便利将继续在南京、安徽两地增设门店。

安徽中商便利店有限公司(“中商便利”)为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商场”)的控股子公司。此前,中央商场与日本便利店品牌罗森达成大区域合作,取得了罗森便利店在南京、安徽省的经营权,由中商便利负责经营。而中央商场主营连锁商业百货等商业综合体,便利店是中央商场在商业地产红利消退期的创新业务尝试。

自去年8月底以来,中商便利已在两地开设 66 家罗森便利店,其中,南京的泰迪熊主题店曾创下开业当天 20.7 万元的营业额记录。

刘梦婕表示,在罗森之前,南京没有外资品牌的便利店,本土便利店品牌和夫妻老婆店非常强势,但依托罗森成熟的便利店体系中商便利的本土转化,罗森在南京快速打开了便利店市场。

罗森便利店日均营业额(36氪首发中商便利)(1)

与区域龙头零售企业做区域大加盟,也是罗森在国内建立品牌和快速拓展门店的主要形式,如大连罗森、北京超市发罗森、武汉中百罗森等。合作中,罗森主要提供:1)商品策划(选品);2)门店的运营指导;3)全链路精细化管理;4)后台系统运营体系。

中商便利在经营中,沿用了罗森的品牌定位,以白领和学生人群为目标客户,单店面积控制在 70-120 平方米,选址集中在 CBD 核心商圈、写字楼、产业园区、大学、医院等地。

刘梦婕称,便利店不是一个靠规模化就能盈利的行业,经营的本地化、精细化往往决定了便利店的成败。而除了选址,中商便利在精细化运营上花的心思,还体现在选品、供应链、效率提升。

在规模化上,中商便利采用了以南京、安徽为原点辐射周边的策略,计划未来 3-5 年在南京和安徽省突破千店目标,同时,中商便利实行了直营 加盟(比例控制在1:2)相结合的扩张形式。

团队方面,中央商场在外部组建了全新的中商便利团队,目前管理团队约 80 人,而刘梦婕本人曾任金鹰国际商贸集团总裁助理兼金鹰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CEO,并在南京创造了“罗森现象”。

线下便利店业是过去几年中同比增长率最高的细分零售业态,但随着一线城市便利店竞争越趋饱和,转向准一线及以下城市成了便利店巨头必然的选择。紧接着罗森便利店布局南京后,日系便利店巨头 7-Eleven 与南京另一家本土零售企业金鹰商贸,达成了 20 年的江苏经营权协议。

同时,中商罗森还面临着本土便利店苏果的竞争,目前苏果在南京有超过 600 多家门店,涵盖社区店、商圈店、交通干道店等多种店型,主打鲜食、自有品牌以及衣物护理、代办快递、水、电、IC卡充值等24小时便民服务。

但竞争的内核依然离不开“品牌、供应链、运营效率”,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表示,创新工场看好中央商场上游供应链能力,并且中商罗森便利团队同时兼具日本罗森的资源和本土供应链改良与扩张的能力。而这次投资也是创新工场基于便利零售业态的一次长线投资布局。

—————————————————————————————————————————————

我是36氪作者 Jamie,关注大家居、产业升级领域的早期创业项目,微信ID:Jamie0826,加我请备注姓名 公司 职务 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