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太多太多的大师离我们而去,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魏文华、单田芳、刘文步、师胜杰……有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
今天,写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五百万字的著名历史小说作家,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二月河(原名凌解放)今天早上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二月河1968年入伍,十年后转业南阳,他的前四十年基本没有任何文学作品,但是从四十岁之后一鸣惊人,康雍乾三部曲屡登荧屏家喻户晓。因为他和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起笔名为二月河,并生前曾说过希望自己去世后,可以将自己葬在黄河中,但愿二月河老先生一路走好。
虽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也颇为专业人士诟病,说他的作品历史漏洞太多等,说到这些我们应该清楚,二月河是一位历史作家不是历史学家,就好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三国志》的区别,就好比现在被年轻人熟知的当前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和《明史》的区别,符合历史最好,但是架空和改动一些也在情理之中,是被演绎和娱乐化的。作为这样的历史小说家,他是非常成功的。
而且,在他的那个年代和手里的资源,可以考据的历史资料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尽力的去完善,尽量能在小说中去感受到历史,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和个人猜想。
曾有人问二月河,为何你的作品《康熙大帝》中没有一代名相陈廷敬呢?至于二月河的回答,我们稍后再说,我们先来说一下,陈廷敬是谁,为何成为一代名相?
众所周知,清承明制,而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将延续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給废掉了,而称清朝大臣为名相,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陈廷敬其实不矛盾,“宰相”一次,从来都不是具体官职,而是对中国的古代政府官员的最高长官的一种称谓,但是“相国”和“丞相”就是具体的官职,而相国的权力太大,自秦始皇废除吕不韦的相国一职后,历朝历代就很少再设立了,不过丞相一职一直存在,不过也并不常见,很多时候都是一些行政最高长官行驶着这一个官职的权力而已,比如东汉的大司徒,隋唐时期的尚书令,两宋时期的尚书尚书左、右仆射,以及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将这些人称之为“宰相”,是合适的,而陈廷敬曾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因此称之为一代名相,毫不为过。
陈廷敬,出生于阳城皇城村的陈氏家族,该家族是明清时期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朝乾隆皇帝,260年出过19位举人,9名进士,6人入翰林院,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陈廷敬,原名叫做陈敬,字子端,顺治十五年的进士,因重名被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
曾经当过康熙皇帝的老师,当过工部、户部、刑部三部尚书,而后统领南书房授文渊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值讲经筵,还做过《康熙字典》 的总裁官总修官等职,入仕五十三年,深受康熙皇帝器重,他深谙为官之道,力求多办实事,做人做事稳稳当当,处事灵活却有原则,为人有底线但不迂腐,无论为官还是为人,他都堪称为典范。
除此之外,他很喜欢写诗文,有《午亭文编》、《参野诗选》、《河上集》等著作,在当时也算是诗名满天下,康熙帝更是对他评价很高,说他做官堪比姚崇、房玄龄,做诗文堪比李杜。
当然,这个赞誉还是名过其实了,这应该是康熙皇帝在捧这位备受他器重的大臣而已,不过总体来说,陈子端的诗在当时还是颇有微名的。
陈子端,一辈子为官清正廉洁,官运亨通,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平时编个书写个诗的自娱自乐,最后善终,谥后谥文贞。在清朝前中期,做官做到这等地步的汉臣,能排在陈廷敬前面的,大概只有那位唯一以汉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张廷和了吧。虽然张廷和配享了太庙,但是谥号仅是一个文和,而陈子端的谥号,是仅次于最高美谥的文贞。
如此重臣,为何二月河在《康熙大帝》中只字未提呢?
其实说来也是心酸,二月河老爷子当年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
“当时没钱,借书很难,我借来了一本《清史稿》还没看完就被人要了回去,还没来及看到陈延敬的传”
二月河没有上过大学,只是一个高中生的学历,而且小初高分别留过级,直到21岁才高中毕业,但是他喜欢历史,所以在那个书籍非常珍贵的年代里,他读了很多书,在有限的条件下,一笔一画一字一句的写下了这帝王三部曲。有人说,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无疑是美化了清朝,是的,这不可否认。可是,像这种历史通俗读物,我们并不能以严谨的学术眼光去探讨,倘若没有《三国演义》,刘关张魏吴蜀的故事又有几个人知道?倘若没有二月河的三部曲,又有几个人知道康乾一百多年的历史,你看,他没有机会写陈廷敬这个大臣,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入仕五十三年的汉臣死后谥文贞?倘若没有当前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有几个人知道西湖三杰之一的于少保曾经力挽狂澜于既倒?
斯人已逝,无需他人评说,十分感谢老先生留下的这些精彩作品。
老先生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