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道南汽车4s店有哪些(那里曾经有修车的4S店)(1)

看到标题的第一眼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是不是哪里搞错了?没错,故意的。

我们都知道所谓4S店都是集销售服务为一体的,4S店本身就有维修服务功能,说它是‘修车的’,是因为纵观整个4S店行业,能自始至终都专注于维修的凤毛麟角,在我的印象里能做到这么纯粹的仅此一家。说它‘曾经’是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大概在2017年因为用地被收回,那里的故事终于画上了句号。这里讲的‘广州梅花园’即指广州的一个地点,又指座落在广州梅花园的一家小型4S店集团。

4S店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就是个高大上的象征,但对于里面的东西外行人并不一定看得懂。评价一家4S店经营状况怎么样你只要观察销售人员的精神面貌或售后维修状况就可以了,尤其是后者。

一般而言,一家4S店每个月的维修台次超过1000就算合格了,超过2000的算是良好,超过3000的绝对是顶尖。这是个大概数字,因为品牌、地域各不相同。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如何粗略地评估一家4S店的经营状况:会不会亏本,赚不赚钱,赚得多不多。对于4S店而言不管生意好不好,每个月的固定成本都是一样的,是一笔很大的钱,所以生意做得越多,利润率就越大,不管是销售还是售后,这是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这个简单道理,多少年来没有多少家能够真正做得好,不是因为4S店没有聪明人,而是因为聪明人太多,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太聪明的人。

在梅花园集团,月维修台次超3000的就有好几家,我曾经近距离观察过,维修车间里并没想像中的‘热火朝天’,一切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而且效率还很高,所以赚的钱多不多已经不言而喻。

大家都明白水涨船高这个道理,既然公司这么赚钱那么员工的收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2000年初,那里的很多大师傅已经月收入上了万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薪了。作为梅花园的员工,不仅有了‘里子’,更有面子,在同行里是被羡慕的对象。据说他们的救援车在外面遇到一些小麻烦的时候交警一般都会通融通融。

为什么他们家能做得这么好,而别人家又不行呢?这需要从头说起。梅花园集团的前身是梅花园汽车修理厂,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始人曾经是长春一汽的职员,或许是因为身上有那种根深蒂固的老一代一汽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才能让他从筚路蓝缕中打拼出一条辉煌大道来。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很多,都是从他们公司的员工那边听来的,员工对老板的故事如数家珍,对老板也充满敬意。开始的时候梅花园汽车修理厂只是当地部队名下的一家小企业(当时这种情况很普遍),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大家都在摸索。

在那个年代,正逢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在忙着发财,而他们的老板恰恰相反,不太喜欢交际,更乐意钻研维修厂的事情,晚上经常不回家,打着手电筒到处巡视。大量招收退伍军人,上岗之前要到门口站几天岗,直到后来大学生入职的时候也是这么干。

经过很多年,维修厂终于慢慢做大,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形成一个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团队,吸收和继承了军队的文化,他们纪律严明,崇尚荣誉,重视团队合作,做事雷厉风行,这是他们的企业文化里最基本的基因。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经营理念,在公平合理是基础上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能省的就省,从不坑人。以上应该是他们与其他4S店比区别最大的地方。人、文化、理念是最根本的东西。随着公司的扩大,这些人被派往各个新的工作岗位,并把公司的价值观传播下去。当然除了这些,机制方面也很重要,这是组织方面的问题,先不在这里讨论。

他们公司在销售方面做得不算好,也少做加装改装,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业绩。

到了这里,大家对梅花园应该有了个清晰的判断,这是家以维修服务为根本的4S店集团。公司不上市,所以不会受到外来因素的牵制,

所有员工都高度认同他们的文化,所以在执行方面不会走形。因为有合理的机制,员工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人员稳定所以服务也很稳定。

而对于很多4S店来说可不是那么回事,公司本来就是因为资本而存在,迅速赚钱是第一目标,但在基础还没做好,还没被社会认同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为了能给股东交差,只能拼命“搞钱”,维修上搞点名堂,加装方面忽悠一下,“完美”的体现了厂家所宣传的经营理念:全方位提供服务、全方位赚钱,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言。因为本身动机不纯,很难得到客户真正信任,更难得到所谓的忠诚度,这样想做大是很难的,这也与厂家的初衷相悖。

我们知道没有坚定的信仰就没有纯粹的行动,很多4S从建店开始就没有真正在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努力过沉淀过,更麻烦的是如果默许了对客户的坑蒙拐骗,其实也同时接受了这种道德标准,迟早有一天会遭到反噬。

关于这些在这里就不再深入地讨论了,后面有机会再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提点意见,不胜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