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平时人们对礼说的比较多,至于说到乐似乎并不如礼那样让人深刻。的确,自周公制礼作乐之后,便逐渐有了六经之说。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怎么会是六经呢?原来这六经中有一部《乐经》,后来莫名其妙的失传了。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

据说,可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他烧掉了。礼和乐是有区别的,礼是制定尊卑等级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假若比较严肃的话。而乐就一种合和上下,君民同乐的意思。就如“独乐乐,何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中国文化中的乐是中庸平和的,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绝不是狂笑和失态,而是放松和调节。

乐最早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人们通过音乐伴之以歌舞,来宣泄某种情感,表达某种愿望。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2)

《吕氏春秋·古乐》上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说明先民手执牛尾,踏足而歌的场景。

“乐”的古文字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乐”的解释是:五声八音总名。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4)

象鼓鞞(pí)。木,虡(jù,悬挂钟鼓架子的两旁立柱)也。意思是说:乐,是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丝、竹、金、石、匏、土、革、木)的总称。上边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5)

象鼓鼙(军中小鼓)的样子;木,是鼓鼙的足架。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声和音予以区别。

声,繁体字作聲,甲骨文写作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6)

,这个字有两个部分构成,中间部分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7)

,即听(繁体字作聽),两边部分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8)

,殸,后来写作磬,这是到篆书时,增加了石旁,作为构形部件,这是一种石制打击乐器。就是八音中的“石”。声,就是打击乐石磬发出的乐音。音,有金文作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9)

,许慎《说文解字》: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音,也就是话语。言,甲骨文作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0)

,象口中吐舌之形,会意话语。有的甲骨文作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1)

,在舌上加一指示符号,表示说出的话语。言音本为一字,后来,言加了指示符短横“—”,就成了音,指口中发出的声响。而言则指说车的话语了。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2)

个拨弦用的器具。还有一种是认为就是人的拇指(泛指指头),会意用指头弹奏琴弦之意。

既然说道了弹奏乐器,就不能不不说说琴。古代传统文化讲究琴棋书画,琴也是士君子常常从事的高雅活动。有个成语叫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感情深厚。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3)

琴和瑟经常出现在一起,琴的弦少(七弦),瑟的弦多(李商隐在《锦瑟》中就说:锦瑟无端五十弦),琴一头大一头小,瑟呈长方形的共鸣腔(内部是空的),演奏时琴一弦可发多音,瑟则一弦一音。另外,琴出现于台前,瑟则隐于幕后,常常作为伴奏的背景出现。“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新论•琴道》),中国传统古琴主导的是一种平和的音乐审美之道,追求有节度的耳朵舒适的声音之美,过了这个度,就是“淫声”,或称靡靡之音,小则乱人身心,大则亡国败家。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4)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名作《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他心系百姓,不图享乐的崇高情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顾保守派的强力反对,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而然的推行庆历新政,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拉开序幕。

于此相反,蜀后主刘禅兵败投降司马昭,被迁居洛阳。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令人表演蜀地歌舞,以此试探刘禅,观察他的反应。刘禅身边的蜀国故臣都面露悲伤的神色。唯独刘禅言笑如故。事后,司马昭问刘禅,你是否思念蜀地呢?刘禅回答,在这(洛阳)挺好的,很快乐,不思念故蜀(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典故乐不思蜀的来历。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5)

乐本义是弹奏的乐器,由此引申为音乐,又引申为声色。这个义项的乐,读作yuè。音乐是使人快乐,又引申出快乐意,这个义项的乐读lè。人都愿意快乐,引申出愿意,这个义项也读作lè,由快乐还可引申出喜欢意。这个义项读作yào。乐的词义引申图示如下:

说文解字话礼仪(说文解字谈文化)(16)

接下来,我们举出一些含有乐的文言文句子,指出其中乐字的含义。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②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越语下》)

③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战国策·楚策一》)

【答案】1.喜欢2.声色3.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