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忻州市北部的代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隶属于忻州市。东邻繁峙县,南界原平市,西接宁武县,北毗朔州市的山阴县,滹沱河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县。地形轮廓略呈长方,基本地貌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盘结而成 ,其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0%,最高点黑圪旦尖海拔2548米。森林覆盖率近15%,境内水文特征明显,包括滹沱河在内的多条河流流经全境。代县矿产丰富,铁矿为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居山西省第一。境内动物种类繁多,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非常广泛。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

代县历史悠久,沿革纷繁。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时期属晋国;三国分晋后属赵国;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设卅六郡,属太原郡,代县始建县,名广武;汉高祖时封其次子刘恒为代王,太原郡改代国,广武县属代国管辖;王莽篡汉后广武县改称信桓县;东汉时广武县改属雁门郡,隶于并州;北魏后期,魏分东西,雁门郡广武县属东魏;十六国时期,先后被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六国更迭占有;隋时废雁门郡,改肆州为代州,又以广武县名犯太子杨广讳,改称雁门县;五代时期先后归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所管辖,皆称代州雁门县;北宋依旧;元时取消雁门县,直称代州;明初,降代州为代县,八年后复升为州,隶于太原府;清初称代州,隶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属山西;民国元年废代州,称代县,后曾以滹沱河为界,与山阴县南山地区合并,称山阴县。解放后也曾与繁峙合并为繁峙县,1961年分治,自始隶属忻州地区、忻州市至今。2020年2月27日,经山西省政府批准,代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艺术与民间艺术涉及种类非常繁多。

面塑:面塑,又叫面花,是民间节日中作为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物品或标志而出现的有意味的食品。代州面塑最有特色的为“寒燕儿”、“面人”、“花糕”。“寒燕儿”出现在清明节期间。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2)

代县面塑

2、剪纸:剪纸是代县民间流传较广的一门艺术。剪纸艺术可以上溯到青铜时期的镂刻艺术。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3)

代县剪纸

3、狮子舞:狮子一对,手拿绣球、身着古装英雄服的斗狮者两人,每只狮子由两人组成,一首一尾进行表演。相传清代初期已流行于城关、阳明堡、新高一带。常见表演节目有狮子滚绣球、跳桌子、钻火圈等。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4)

代县狮子舞

4、龙灯:十多人手擎布制龙躯,互相配合做出上下弯曲,左右盘旋的龙舞姿态。

5、挠阁:成人背负铁架,架杆上将各程装扮的男女幼儿(一般为四至六岁)固定好,在八音音乐的伴奏下结队演出,幼儿随着大人的舞步,翩翩起舞,动作优美大方。

6、旱船:一少年女子乘彩船、船前艄公引航,两旁各有一小姑娘帮船。表演时一般两船或四船一队,在乐队伴奏下穿梭轻荡。旱船在代县境内流传甚广。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5)

代县旱船

7、社火:古代本县群众尚武好勇,相传从明代开始已将武打用于节日文艺表演、统称社火。至今鹿蹄涧、峨口、峪口、北关等地仍然兴盛。

代县美食特产琳琅满目。

美食方面,有始于清代的代县麻片、代县高粱米鱼鱼、代县烫面饺、代县火烧等。

特产极为丰富。与安徽砀山合作的品种代县酥梨、代县辣椒、代县红小豆、代县金针(黄花菜)、来自五台山麓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附近山坡上的天台山蘑、代县黄米、始于戍边年代作为屯兵副食品的代县腌菜(也称菜代州)、代县核桃、代县豇豆、始于金代的北芪黄酒等。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6)

代县熬鱼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7)

代县腌菜

山西忻州市四大家族(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8)

代县烫面饺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咱们下期聊聊代县雁门关等风景名胜和代县名人。山西省___忻州市___代县(下)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