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华剧场戏剧节#
在我看来,戏剧都是集中表现矛盾冲突,突出人物鲜明性格的,浓墨重彩甚至是夸张的呈现形式,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内心冲击,和小说、电影、电视剧这些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很考验演员的实力和现场发挥。
看了陕西人艺版的话剧《白鹿原》,印象深刻。
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该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故事严谨,跨越了几个时代,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人物的性格特征非常也逐渐明晰,一幅徐徐展开的原上风情画卷,浓缩了历史的波澜壮阔。
清廷倒台、军阀混战、民国建立、国共合作、合作破裂、两党相争、抗日卫国、解放、革命,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将小说情节逐级推向高潮,故事的重点似乎也从老一代逐渐转移到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们或国或共、或由共变国、或由国变共、甚至由土匪变国又变共,起伏跌宕,其间有情爱、有亲情、有义气、有传奇、有历险、有机缘、有命运,包罗万象。
如何把这部史诗般的50万字的巨著浓缩成舞台上的两三小时,保留主要情节和人物,不失原作风格,又能适合话剧演出,确实是一场仰望文学高峰的考验。
陕西人艺版的《白鹿原》没有让人失望。这部剧作也被认为是最忠实于原著的一次成功改编,挺直腰杆的白嘉轩、老谋深算的鹿子霖、持中守正的朱先生、道貌岸然的白孝文、改邪归正却倒在伪善的刀下的黑娃、历经苦难的田小娥……这些原上的生灵真真实实地活在了舞台之上,毫无保留地抒发着关中人民骨子里的淳朴、倔强与热烈的原始生命力。
而全剧保留了原作中立的原则,没有对剧中人物进行褒贬的侧重,只是把这些生动而极富个性的人物进行了有层次有深度的演绎,把他们融进历史事件的洪流之中,让观众去体会,去评判,让观众感觉到他们是如此真实,如此丰满,如此有血有肉,如此呼之欲出。
看陕西人艺演绎的“原味掉渣”版《白鹿原》,改编还是忠于原著的,三个小时的演出连贯紧凑,舞台灯光音乐渲染出一种沉重、悲壮、苍凉的氛围,演员性格刻画在冲突中很出彩,但话剧的表现形式终究难以呈现出人物的克制、平和、沉稳的一面,无法展现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剧中采用村民“歌队”来叙事和交代背景以及加强舞台效果,很有创意。不过陕西方言虽然原汁原味,听起来就有点费劲,一直盯着字幕又容易分神,可说是利弊参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