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老子为什么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学不学”是第五句正反句。人天生会模仿,这是从猴子那里继承来的。从肉体上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但从灵性上说,人是道的化现。进化论产生于西方,但西方基督教徒很忌讳进化论。

华人不忌讳进化论,反而是最喜欢进化论。学习就是模仿。世人学习很久了,现在老子引导世人进入学习的高级阶段,就是“学不学”的阶段把不学作为学习的方向,世人太爱学习了,所以一定反对老子的学不学的修法。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1)

但这确实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是从浅思维进入深思维的关键阶段学习捆绑了人的心流,学不学是释放人的心流。在没有学习之前,人的心流是紊乱的,没有方向的。经过学习,心流开始有方向的流动,越流越远,这非常美好。学习如同开挖渠道,让水流顺着渠道流动

心流如水,思维逻辑就是渠道。经过学习,心流在思维逻辑的渠道中流动,这是有方向有目的的流动。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玄照一切,发现人的心流在固定的思维逻辑的渠道中流动,失去了无限的可能性,失妙入徼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2)

思维逻辑的渠道变成新的思维笼子,无非是这个笼子不是方形的,而是流线形的,只是形状不同,本质都是思维笼子(徼),限制人的原始思维的无限可能性(妙)。老子知道人的原始思维就是道思维,道思维是无限的,没有思维笼子的。

老子宣说“学不学”的新奥义,既承认学习的价值,又看到学习产生的思维笼子,使人失去无限的道思维,从而失去获得真谛的机会。这就是老子心流的几微处,世人获得学习的思维逻辑就欢天喜地,根本不知道陷入了新的思维笼子。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3)

经文:复众人之所过。这句经文让注释家头疼很多年。给你一条路,让你走向远方,从而也让你永远离开故乡。现在老子要离开故乡的游子返回自己的故乡,所以说“复众人之所过”。回家吧!众人都从这条路走向远方,一去不复返,迷失了自我。

你从众人曾经走过的这条路走回来,回到你的故乡。复就是复卦,君子不远复。不管你顺着思维逻辑的路走到何方,你一定要回家。顺着众人曾经经过的路回家。但众人永远回不来了,因为众人只知道往前走,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家。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4)

“众人之所过”是双关语,不仅是指众人犯过的过错,更是指众人曾经经过的道路,那条万劫不反的路。众人在这条路上摔倒了(引诱他们离开故乡),圣人从这条路上踏着众人的足迹回家。大部分注释家把“过”解读为过错,那圣人为什么要重复众人所犯的过错呢?“复众人之所过”不是“重复众人所犯的过错”的意思吗?

这个过不是过错,而是经过(的路)。老子就是这样用双关语,让学人摔一个小跟头,然后爬起来。《道德经》多次出现双关语,“盗”与道是双关语,“啬”与穑是双关语,“厌”(讨厌与满足)是双关语,这个“过”(经过与过错)是双关语。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5)

《易经》复卦的卦象是坤上震下,阴气十足,阳气将尽,告诉你应该返回去了。复卦的《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弼注《易经·复卦》的彖辞:“复者,返本之谓也。”复就是返本,就是上面说的返回故乡。“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天地有心吗?天地有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天地以本为心,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回到自己的来处

生命都会回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返本。人死了,傈僳族祭司会附耳对死者说:“回到你祖先都在的地方去吧。”死者心安定了,因为返本了。“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有,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6)

今日的文化精英喜欢用俗化的相对论来安慰自己,经常说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对错)。王弼反对这种俗化的相对论,动极则静,静不是相对于动来说静;话讲完了就默(无话了),默不是相对于语而言的。这里是各自独立的,不是相对的

天地虽然广大无边,运动不息,但最后“寂然之无”,一切运动都会停止,回归真无。真无就是天地的本。现在知道热力学定律,宇宙这个系统最后都会归于寂静,不再运动。一个热系统的温度都会最终达到平衡,任何点的温度都一样,因此热交换就不在进行了。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7)

达到绝对零度,一切运动都停止,这就是“寂然之无”。王弼对宇宙的热运动规律很清晰。“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复卦的卦象是坤上震下,即“动息地中”,此时天地之心就呈现出来。天地之心就是无心,即“圣人常无心”。无心者,以无为心。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无心;“圣人不仁”,就是圣人无心。天地和圣人都是以无为心,不是以有为心。无是广大无边的,天地和圣人之心因此而广大无边。复就是反其本,众人离本而去,圣人再复返回来,回到出生地,回到自己的故乡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8)

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也。”如果天地以有为心,万物不会诞生。一个复字,代表了老子和《易经》圣人的回归故乡的伟大愿景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如此美妙的双关语,如此美妙的经文。众人好学习,这是众人曾经经过的路。众人获得了思维逻辑,顺着思维逻辑一直往前走,似乎收获很大,但老子看到众人离故乡越来越远了,如果再不回头,就来不及了,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故乡。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9)

道生万物,那是道的发源地,怎么能忘记呢?学习使众人远离了愚昧,但产生了新的愚昧,那是远离道的愚昧。现在学不学,从学习的路上返回来,再次回到道的发源地,回到母亲的身边。

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二个“复”是同样的意思。老子不是要圣人犯众人犯过的过错,而是要众人原道返回,这不是“学不学”吗?一反一复,这是中道。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10)

理解了“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字,就理解了其中的微言大义。“所过”是所经过的道路,而且是一条错误的道路,离本的道路,所以要反回来,原路返回,返回自己的故乡,返回自己的本。学不学,就是返回自己的本,就是玄照妙心,是清静心。

学是俗谛,不学是真谛,学不学是实践真谛,行中道老子的正反句法就是精微的心流。现在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经文的奥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学日益是一种学,为道日损又是一种学,是“学不学”。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11)

世人只知道俗谛之学,不知真谛之学。真谛之学同样需要学习,修行就是学习这就是学习的中道。世人以为圣人是放弃学习,纯然无知愚痴。这是天大的误会。圣人之学极难极难。肉眼看见美色是容易的,肉眼看见美色而不起欲念是极难的。世人带着一双欲望的肉眼看美色,心静的妙味就无法品尝了。

七十二章有“知不知”上一句,与前五句正反句法是同样精微的思维心流。这样《道德经》总共宣说了六句正法句法,也是修心六密法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12)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知不知修心六密法是《道德经》深思维的典型句法,常规句法无法表达如此精微的心流意象。“复众人之所过”可以覆盖全部六句正反句法,构成老子的无上修心法门。

学不学,知不知是以无分别心玄照万物的无分别性,光明顿现,思维中不留一点黑暗。玄本意是黑暗,这是世人肉眼中的黑暗,却是圣人法眼中的光明。

道德经的三层含义(如何理解道德经)(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