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杨照在看理想他经「百家通读经典」,男性台湾腔的慢言丝语,对现代信息求速求hight点的音视效果是一个静思的冲击,带有治愈的效果。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1)

有一些深沉的东西,并不适合高效的符号,譬如文学经典需要读者慢火细熬,中华历史需要华人静心深思。

如果家有初高中生,强烈推荐中信出版这套《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13本,杨照写的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2)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3)

重新认识,重新思考为什么学历史?

我们大部分人学历史都是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开始,按照朝代顺序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史变,初中只有六个个学期,写在六本教科书里,只好压缩成及简易的文字简史。

而从简单的课文上出现大量的辨思问答题,就促就了大量的标准答案,时间、地名、年代、措施,以及产生因素、对后世影响、成与败的原因,固定的模板答案,造成了刻板印象。

我们中很多人不喜欢读史,就是有过年少时死记硬背,机械无趣的背史方式。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和孩子,利用课外读物是补充科教书以外的,历史观点转换,有趣有料的,都会使得每段历史事件和人物丰富有骨感,激起发掘历史的欲望。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4)

杨照的这一套书“通史”很大意义上更适合初高中生作为补充教材的读物,如讲宋代这本,他挑选的110个小课题,都是与一般常识和刻板印象有一些出入的主题,他在以史料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趣有突破性的历史知识和观点,取代传统旧说法。

重新认识,既然是“重新”,就是有针对性地颠覆。譬如大多数人对宋朝“重文轻武”有一种鄙视,恨铁不成高的藐视宋朝皇帝,尤其针对汉朝和唐朝的强兵强将对比,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憎恨懦弱的宋朝?

不平等条约、守势纳献,追其情绪根源,恐怕是清朝后期的受到西方势力侵略,让我们感受到对外关系上有受辱的自卑感投射。

如果客观地回到宋朝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宋太祖取代后周当上皇帝,他的目的就是想颠覆他们暂短的统治,如何使得朝代长命?他唯有尝试新的做法,才有可能颠覆短命的悲哀。

这个角度才客观去理解“重文轻武”就会更好地接纳这个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不是一味地看到狄青的悲凉去影响对整个宋朝的政绩。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5)

历史有趣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打破历史教育体制要求背诵和默写的“标准答案”,重新点燃大家对历史的好奇心。

可是这些有趣的看法却迟迟没有进入大众的历史常识当中,以至于现如今大多数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还是囿于帝王将相的故事、王朝更迭的讲述,把故事当做事实,却不知道这些事情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无助于从历史当中理解人行为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和集体行为逻辑。

另一方面,人们还常常误以为历史有趣的地方不过就是古为今用,因此抱着一颗功利心学习历史,却错过了其中的真正乐趣。

杨照不管是讲经典文学,还是通史,他都一直强调,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思想应该被广大读者所认知,“通”在于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帮助读者从历史中看出特殊的贯通变化,是一家之言,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种,借以历史的叙述与分析表达。

而历史是不同的史学家研究出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我们学历史就该抱着多维了解,保持信息输入,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有思辨能力,这次才是学习历史的乐趣。

如果历史就是一套固定的东西,一个标准答案。 仅限于教育体制里所学的历史,根深蒂固地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明确知道的事情,历史品味完全被打坏了,甚至认为历史很烦很讨厌,只能背诵,怎么会觉得有趣呢?

很喜欢杨照在开头提出的学史立场:

“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探究how和why—去了解这些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6)

就会发现发掘事实陈述背后的因由,就会发现历史有趣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7)

做个“中间读者”,对历史抱有好奇

除了青少年读者,杨照提到了他的这一套书面向的主要群体是“中间读者”。所谓“中间读者”就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并接受知识弹性度比较大,吸收史学家的知识成果,但能够有主动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的读者。

现代知识传播正在压缩追求高效,“三分钟懂得宋朝历史”,“十个答案让你了解宋朝”等等类似的课程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听众和读者就养成了听了什么就相信什么的懒惰习惯,看似高效而简单。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8)

但杨照的写书方式,是讨论各种不同的说法,大部分人不习惯或者不享受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会说,你把发生什么事情告诉我们,而且讲得很有趣就好了,讲那么多问题干什么?

我做的事情也许不会让大众认为很有趣,但是社会上总会有一群“中间读者”,我希望可以影响这群人。他们如何看待历史和未来其实决定了中国能不能用更理性的方式形成我们自己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未来文化走向,这是比较宏大的目标。

我们太习惯在过去两千年中寻找类似的东西,忘掉了过程中有很多差异的部分。像宋朝部分,杨照更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因由,特定环境,譬如“西昆体”为何盛行?为什么宋代会出现第二次古文运动,甚至比唐朝更浩大?为什么唐朝的“城”与宋朝“城”截然不同?

一次次问题探讨不是以事件的成败而定,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背景探究细节,在头脑中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升级,甚至是质疑,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思辨。

讲史记的杨照是谁(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9)

杨照希望自己也能够在接近无穷多的历史材料当中,有意识、有原则地挑选出一部分,讲好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的故事。

写在最后

讲述“中国通史”的经验让杨照在十年的时间里写成了13卷册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这套书并非是基础的讲义,因为大部分基础历史是通俗的尝试,对“中间读者”也就是有基础的读者,不需要和你讲谁是王安石变法是什么,而是说讲解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我们今天的认识和理解是什么。

历史和故事是有差别的,历史有很多东西是推理,不适合当故事来讲。有时候,答案本身没有那么重要,问问题、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的过程更重要。

杨照的治学态度与文学输出方式,恰巧符合了适合精神沉淀的背景。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