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

这里说的是宋人的四雅。这四般闲事,今人还在做。在座的各位收藏家,基本上也是属于高人雅士,这风雅之事,其实更多的反应出人的内心修养。

除了这文人四雅,还有江南七俗之说。

所谓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正所谓七俗。”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

鼎式炉

这里不管是江南七俗,还是文人四雅,这个焚香都是一致的。焚香,俗称烧香,这一烧香就俗了,改成焚香,则雅致许多。不管烧香还是焚香,香炉是必备的。而最为雅俗共赏的一类文物,就是宣德炉。也就是传说中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2)

簋式炉

今天不说宣德炉如何鉴定如何辩伪,说说宣德炉一百一十七式。宣德炉由于是明初宣德皇帝御命铸造的香炉,所以论宣炉真伪首先要看是否靠谱,也就是《宣德鼎彝谱》。由于《宣德鼎彝谱》文字过长,这里就不长篇大论的引用,只是大致根据本谱对宣德炉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类和讲解,目的仅为普及宣德炉知识,不对的地方请方家指正。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3)

双鱼耳炉

据说当时从宋代皇家文物大典《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选出88种铜器,和内府所藏的柴汝官哥均定等宋代名窑瓷器的款式,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鬲、簋、尊等青铜礼器造型,一共创造了117种器型。当然这117种器型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绘图留档,所以这117种宣德炉大部分器型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4)

戟耳炉

后来学者和研究人员按图谱将宣德炉器之造型大致分为11类:

一、乳炉类:也就是三足如乳,双耳的炉子,有冲耳(亦名冲天耳、朝天耳)、桥耳、鋬耳、双耳、方耳、兽首耳、平口等七种。

二、鼎式炉类:也就是三足双耳仿青铜圆鼎造型的炉,也有四足方鼎式样。

三、鬲式炉类:索耳鬲式炉、平口鬲式炉;鬲是远古炊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四、其他三足炉类,依器形分有鼓式炉、仰钟式炉、洗式炉、杯式炉、盏式炉、朝冠耳炉、其他等七项。

五、花式三足炉类;不在前类的三足炉,均归为此类。

六、筒式炉类:也就是类似于笔筒的香炉,有方耳筒式炉,筒式炉,阿拉伯文筒式炉、戟耳、如意耳、弦纹筒式炉等六项。

七、竹节式炉类;仿生竹节造型,主要是文人使用,文同画竹,高呼与可,虚心而有节。

八、钵式炉类;也就是佛门的钵盂类,此类最早的名品应该是唐玄奘的紫金钵盂,那就是一个以紫铜,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合成的k金钵盂,后来被用来焚香礼佛。

九、簋式炉类:蛐龙耳、鱼耳、戟耳、錾耳、仿古式、象首耳、天鸡锦边、兽首耳、平口、其他等,簋是青铜礼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簋本来是盛放主食的食器,后来成了礼器,成了国家王权的象征,所以簋式炉地位崇高。

十、方炉类:朝冠耳方炉、鼎式方炉、台几炉、斗炉、琮式炉,长方炉、小方炉等;方形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用方炉礼地,地坛祭祀用炉一定是方的。

十一、花式四足炉类:分法盏炉、海棠式炉及菊囊式炉等,一般四足类其他花式炉均在此类。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5)

象首耳炉

我们说说常见的一些宣德炉类型。

冲天耳三足乳炉,这是《宣德鼎彝谱》里最常见的器型,意思是有三个类似于乳房的器足,炉口沿有一对立耳直立冲天。

相对于桥耳炉,冲天耳的耳朵高而窄,桥耳耳朵低而阔,类似于弧形。

魑耳乳足炉,就是两个耳朵是两条魑龙,不管什么耳,三个乳足是此类乳炉的总体特征。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6)

狮首炉

宣德炉瓷器文物鉴定真知堂:象首彝炉,就是炉子对称有一对大象头为耳。此类造型还有狮首彝炉,天鸡首彝炉等造型。所谓狮首大彝炉其实不是狮子,而是龙生九子之狻猊,形似狮子,好烟火,所以应该正名为狻猊首彝炉。还有天鸡炉,其原型应该是凤凰,不过后人不识凤凰,改成了天鸡。此类象生炉有光素炉身的,也有浮雕炉身的,造型一般多为大器。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7)

朝天耳炉

所谓压经炉,一般指一种很小的宣德炉。用来抄经时作为压纸的镇尺,盈盈一握,一般只有压手杯大小,和常规炉相比,尺寸很小,用来上手把玩和抄经做功德时的镇器。

所谓蚰龙耳炉,就是炉身左右一对水蛭型双耳,和炉口沿平齐,一般多为圈足。其实这个蚰龙,又称盐蚰,头上有触角,就是我们俗称的鼻涕虫,所以称为蚰龙,乃是雅称。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8)

桶式炉

桶式炉里面最有名的为三元炉和九思炉。其实就是弦纹炉。其器型来自古代酒器青铜樽。器身三足三条大弦纹的为三元炉,器身三足九条弦纹的为九思炉。所谓九思乃文人雅称,因炉身九条弦纹,俗称九丝炉,文人取“孔子"君子有九思"之意改为九思炉,具体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9)

花式炉

还有 朝冠耳炉 ,两个立耳颇类古代官员的乌纱帽,鼓墩炉 ,模仿古代皮鼓之实物而成,海棠式炉,炉型似海棠,其实本身来自于宋代五大名窑的海棠式盆或洗。很多宣德炉的器型都能跟宋代五大名窑相符合。在此就不赘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鼎彝谱》中还记载了一些仅为孤例的炉名,早已神龙飞天,见首不见尾了。还有一些非后世所认的用来焚香的器型,在当时可能也属于宣德炉的范畴。

现在谈谈对宣德炉的一些理解。

宣德炉之真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现在有没有真正的宣德炉?目前据说在台湾故宫有四个宣德炉,北京故宫两个。就是这六个宣德炉都有专家质疑是否真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品。

依《宣德鼎彝譜》所載,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敕諭工部用暹邏所貢風磨銅冶鑄鼎彝祭器。所製款式悉依博古圖錄、考古諸書所載,及內庫所藏宋瓷款式典雅者,共有一百十七種形制,陸續三次冶鑄,約有二萬餘件成品,以供郊壇、太廟、內廷祭祀之用,並分賜王府、功臣,或藏貯府庫。

照理来说既然原先有二万余件,又分赐各处,现在必有存品,但是恰恰相反真正的宣德炉就目前来说没有一件来历清楚的传世品。

宣德炉是一代名品,遭受过的浩劫也是空前的。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0)

1、崇明钱祯铸之劫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朝,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2、清咸丰铸钱之劫

清代咸丰年,亦是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

3、日寇盗毁之劫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疯狂掠抢我国珍贵文物,更有甚者由于战争扩大做枪炮缺乏铜料,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北京大慧寺内正殿原有高达十几米的铜观音像,也被日本人毁掉,换成了木制观音像。

4、49年后三次大劫难

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发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

第二次,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这是49年后三次铜炉大劫难。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1)

正因为明清以降中国历史上经历诸多大劫难,损失惨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炉已成凤毛麟角。也造成了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虽然专家们无法判定何为“真宣”,但我认为“真宣”一定还有,只是数量太少,又无可靠方法认定,且仿品又太多,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刻意追求真正的宣德三年所出的宣德炉。现在说宣德炉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其鉴定广义上来讲只能根据铜质、工艺、纹饰、形制、颜色、老旧痕迹等来鉴分为:明代、清代、民国、现代。并根据以上四期分类来确定其收藏价值。

宣德炉优劣之分

1、铜质

据史记载,宣德炉所用之铜是从暹逻国而来,经12炼后共31650斤,添加了黄金640斤,白银2880斤者,制作了3000余件器物。

这个记载值得怀疑,因为按上述数据计算,所制作的3000余件宣德炉,平均每件重11.72斤,每件含铜89.999%计10.55斤,含金1.8%计2.1两,含银8.1%计9.6两。

首先炉重11.72斤,显然属大炉、重炉,而现在大家看到的各朝宣德炉大都重量在1斤多。其次按上述计算这些炉中金银含量相当高,用现代技术可以轻而易举的测定出来。作为反证的是国外博物馆曾对他们所得的宣德炉进行过成份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不含金银。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古籍有夸大之嫌,所谓风磨铜、精铜、洋铜也是现在我们无法了解其确切含义的名称而已,没有实际意义。有实际意义的是我们常看到的宣德炉有紫铜、黄铜、白铜几种。

我国明末科学家 宋应星 在其名著《天工开物·铜》篇中说:“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2)

紫铜即赤铜,即红铜,也就是纯铜或含杂质相当低的铜。制作宣德炉的十二炼之铜极有可能就是紫铜。

白铜即铜镍合金,我国东晋时已入文献记载,并在明代大量运销国外,因此作为制作宣德炉的原料有极大的可能性。

相对来说黄铜的使用比较晚,我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因此宣德年间的宣德炉不可能是黄铜制作的。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代宣德炉基本上是紫铜和白铜制作的。黄铜材质的宣德炉基本上是清或清以后的制作的。凡紫铜或白铜所铸铜器有一个特点,就是沙眼较少,黄铜则沙眼较多,且同体积的情况下分量也较轻。

现代仿品中各种佛像使用黄铜的比较多,浇铸香炉的也有使用紫铜的,但现代的紫铜皆是电解铜,呈色暗红,与古代所炼之紫铜相比更纯,颜色也更深。

2、工艺和纹饰

我可以大胆地说一个观点,明宣德后即明中期、晚期和清代制作的宣德炉质量比早期的要好,这一点可以从现在大量留存的宣德炉中得到印证。

请看一个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的被认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宣德炉:

鬲式銅爐,橋形雙耳,三款足。器表呈茶褐色,暗灑金斑。器底鑄「大明宣德年集」三行六字陽文楷款。此炉从图片上看,炉身不厚,底子不够平整。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3)

再看一个台湾故宫藏清代宣德炉:

形仿自宣德銅爐,通體罩施古銅釉彩,釉質明亮,呈色金褐。乾隆官窯仿古,無論釉色與器形皆十分相似於被臨仿的對象。尤其是釉面以點繪方式塗抹的釉斑,特別能夠呈現古銅生鏽,鏽斑因局部氧化而產生色彩斑斕的現象。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4)

这两个炉就铜底子和加工工艺来看,清代的更精致,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明代的更古朴。

通过对玉器、瓷器观察,明代与清代的纹饰上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许多宣德炉从纹饰上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分清明、清。

清朝推翻后,民国仿制的宣德炉除了少数大家,应该说不管是铜质还是工艺都比不上清代。至于现代仿那漏洞就更多了。

所以我认为在选购宣德炉时务必重视其材质和工艺。只要是好的材质,好的工艺,老旧的包浆,那么最起码是清代的产品。这几年在拍卖行中拍得高价的大都是清代制作的宣德炉。

皮色

宣德炉引为名贵之处,最重要的是其色泽,清代冒襄说:“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爇火久,灿烂善变”。明代项元汴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古人说:“宣垆惟色不可伪。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扌妥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蕴火爇之,彩烂善变。伪者,外光夺目,内质理疏,稿然矣。”

这种色泽即使在暗淡处看上去也有莹莹珠光。

可是宣德炉有哪几种颜色及其成因值得探讨。

关于宣德炉的颜色几位古人说法不一,似乎有几种颜色现在难以确定,比如什么是秋葵色?网上有人发了一张图片说是秋葵色宣德炉,请看: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5)

那么这是不是秋葵色呢?秋葵是一种植物,它的茎及叶均是绿色,花朵中的一种颜色属黄偏红,请看图: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6)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7)

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一枚秋葵色古玉笏,其颜色是偏淡绿色: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8)

那么到底宣德炉的秋葵色是哪一种呢?不得而知。还有所谓的仙桃色又是什么样的颜色呢?桃者色粉红透白,黄桃色黄,仙桃属何种桃?色怎样?谁说得清?

依我看还是后人将宣德炉色分为五种比较接近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数宣德炉的颜色为对:藏经纸色,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

1、什么是藏经纸色,史有明确的记载:藏经纸乃宋代名纸。浙江省海盐县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藏有北宋质量优良的大藏经纸,纸上有朱印“金栗山藏经纸”。屠隆《笺谱》:“徽州歙县地名龙须者,纸出其间,莹白可爱,有黄白经笺,可揭开用之。”即指这种经纸。《金粟笺说》引潘泽民《金粟寺记》:“寺先有 宋 藏数千轴,皆硬黄复茧,后人剥取为装贉用,零落不存,世所传金粟山藏经纸是也。或云唐藏矣。”

见图: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19)

这种纸色黄中带红,似金似铜,与今之部分宣德炉颜色一致,至此藏经纸色可认定了。

2、栗色即栗壳色,深紫黑色,是现见宣德炉中最常见的颜色。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20)

3、茄皮色,应该就是茄子皮色,而在宣德炉中应接近黑色: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21)

收藏名家王世襄所藏之炉之一: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22)

4、棠梨色

棠梨即野山梨,分赤棠、白棠二种,其中赤棠的果实颜色如下: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23)

此种果实的颜色也是宣德炉中较为常见的:

还是见王世襄藏炉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24)

5、褐色

真正的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共有117种大明宣德炉)(25)

也许我在这里所举的宣德炉之颜色不对,那么也请有关人士弄些图片给大家看看,不要文章写得连篇累牍,均是抄来抄去,好似学问很大,其实一点也不实用!

最后说一句,依我看宣德炉之颜色大部是炉铸好后上上去的,就是所谓的皮壳,说这句话的依据很简单,明以前的铜器少见这些颜色,所谓宣德炉收藏时间长了出现上述种种颜色的说法站不住脚。

而包浆是在这种皮壳上再生成的,所以不是说有皮壳了就是老的,包浆包含了历史悠久的痕迹,所以在鉴定是否是有年头的宣德炉主要应看其包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