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何培钧,或许有人并不熟悉,但说起被誉为台湾最美民宿的“天空的院子”,估计知道的人就多了——是的,何培钧便是“天空的院子”的创始人,而他当年打造“天空的院子”时,年仅25岁。但何培钧自己,现在更在意另一个身份——小镇文创的探索者、实践者。
何培钧,1979年出生在台湾南投水里乡。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经济的发展也给台湾乡村、传统的社会架构带来了巨大冲击:农业式微了,乡村没人了,传统衰落了……
从小生长在乡间的何培钧,为这样的前景感到担忧。大二那年,何培钧来到了竹山,在那里的山间,发现了一处百年的三合院老屋。他拍下了老屋的照片,回去后不断回想起这栋老屋——他被问,是不是对这栋老屋“一见钟情”?他的回答是:与其说老屋的外型吸引了他,不如说,老屋的兴衰促使了他进一步思考:传统文化为什么会渐渐消亡?能不能为找回深存心中的古老记忆,做点什么?
思考的结果,是何培钧决定:既然保护传统文化,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那么就去做吧。而起步,便从修缮这栋老屋做起。于是,他开始去旁听建筑系的课程,为毕业后投身老屋改造做准备。
大三时,何培钧的老师在得知他的打算后,提醒他:“如果你真的将这座古屋修葺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要用什么方式去经营和保存传统文化呢?”
老师的话引发了他的深层思考:修葺缺的是钱,而如何持续经营缺的则是规划。竹山的传统文化值得游客慢慢挖掘和感受,唯有做民宿,才能让他们停留的时间最长。
大学毕业后,何培钧放弃了去大城市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康庄大道”,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竹山,与喜爱建筑的表哥一起,投入到将老屋改造成民宿的计划中,希望逝去的传统文化,能在自己的手中重新被唤醒。
何培钧一路走来遇到的种种困难,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连跑16家银行贷款都被拒绝;改造老屋时,父亲重病;开张后没有客人,首月营收仅8000多元台币,可贷款却需要每月还6万元;为节省开支一人支撑着整个民宿的运营……
“可以说,现在大陆的民宿主们遇到的困难,我都曾经遇到过,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为了省成本,整整三年,何培钧几乎一个人管理着整个民宿,充当着管家、厨师、清洁工、修理工、水电工、销售员……,而每晚躺在床上,还要担心民宿会不会倒闭,以致常常整晚失眠。
可他同样知道,光靠想并不会改变现状。于是,在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就骑着摩托车到各个公司推荐“天空的院子”,晚上则到各大BBS匿名做宣传。
他亲笔给各个单位写信,告诉他们这座古屋的故事:“我们的院子有很多人来帮忙,终于把百年文化修复好了。台湾最美的不是只有日月潭阿里山,也不是产业规模技术,台湾最美的是有很多年轻人带着他的理想进入社会。我很在乎台湾的文化,但我不用嘴巴说,不上街头,也不抱怨,我直接卷起袖子来做,我希望我的努力可以成为社会的资产,我也希望可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被他的信打动,带着著名音乐人马修连恩和他的乐团来“天空的院子”入住。老屋重生背后的故事,触动了马恩,他决定以《天空的院子》为名,作一个专辑。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张专辑入围了当年台湾金曲奖的最佳古典音乐专辑。
“天空的院子”从此火了。
是偶然吗?表面看是的,如果没有马修连恩的专辑,“天空的院子”不会一夜成名;但这也是必然,因为以何培钧的努力和毅力,就算没有马修,“天空的院子”也一样会红。
“天空的院子”走红以后,经营状况立刻大幅提升,何培钧的经济困境也迎刃而解。之后,他陆续在竹山镇上开了好几家相关的店,最多的时间开了六家。
然而,何培钧渐渐发现,日益增多的游客、噪音垃圾、车辆乱停,对竹山只有冲击,不仅没有提升当地的经济,反而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要么卖了房屋迁居到别处;要么开设千篇一律的土特产商店,可其中的商品没有一件真正产自竹山——这真正达到了他当初做民宿的目标了吗?
“我的创业不仅要做民宿,更要保存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启发、表达我想表达的理念。”
何培钧觉得不能一味地取悦游客,而应该把保护当地居民和文化作为首要目标。为此,他毅然关掉了自己在竹山镇上的三家店,也不打算到其他地方去复制”天空的院子“,而专注于提升竹山本地的文化和经济。
何培钧先是将“天空的院子”的材料全部实现在地采购:把竹山的竹炭变成民宿的肥皂,请来竹山的百年打铁店制作民宿的钥匙,床头灯采用当地的竹编工艺,床单和被单请当地81岁老奶奶的老店缝制……
之后,何培钧做了两件“大事”:成立一个空间“竹青庭人文空间”,成立一间公司“小镇文创有限公司”。
前者是利用竹山镇的竹子将老客运站改造而成的。内部空间采用5500片的竹片编织,食物采用当地的竹笋做法,从外观到餐桌都与竹山有深厚的连接。
后者则是为了改善小镇的经济动能不足而做的实验。何培钧租用了一栋空房子,以“换宿集点子”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对竹山镇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有印度人跳印度舞,学美术的学生来竹山做环境美化,专业摄影师拍摄照片提供行销,大学生做出“竹山爱聊天老人的分布图”等,一年有300多个人来“换宿集点子”,给竹山的发展出谋划策。
接下来,何培钧继续思考:如何将游客与居民联系起来,让他们之间产生有益的互动?他的团队组织游客与居民每周三晚一起跑步,过水稻田、看凤梨田、望夕阳、听风声。他们成立“竹草学堂”,请游客与居民一起关心竹山。每月举办梦想大会,让当地居民上台发表自己的梦想,听众们给予建议、帮助。
何培钧的乡建和文创实践,渐渐给竹山带来了从内到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而本地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这几年,大陆的民宿蓬勃兴起,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如火如荼。何培骏成功打造“天空的院子”、并带动竹山小镇成为有活力的文创小镇的一系列成果和经验,也越来越为大陆同行所知。
从2016年起,何培钧开始了大陆之行,到各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竹山的经验。
“我看到大陆现在的发展环境非常好,有很好的团队、很好的平台,硬件建设上非常好。不过在软件上,台湾则有比较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给大陆同行,从而让大陆可以避开这些教训。”
在走访、考察了很多地方后,何培钧参与到了湖南常德桃花源风景区的项目中,桃花源风景区也因此产生了关键性的改变:取消原定的豪华酒店的规划,而让本来的社区保留下来,吸取台湾竹山光点聚落团队在社区营造和地方创生的经验,孵化桃花源自有的社区文化和社会价值。
千年前,为了保留那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不得不成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秘之地;而千年后的现在,因为有了何培钧与许多具有卓见的人的努力,让这片世外桃源不仅保留下了美景,更保留下了居民和文化。
有人,才有文化,乡村与小镇才能真正美丽。
图片:部分受访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引言部分选自何培钧所著的《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