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必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语言鉴赏专题梳理)(1)

~知识梳理~

知识点1.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点。总起来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这两个方面。所谓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的语言在刻划人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效果。

例: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哼,我的眼泪早已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自己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曹禺《雷雨》)

这是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一番对话。周朴园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鲁侍萍对自己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先用硬的再用软的两种手段对付鲁侍萍。本来是鲁侍萍哭,他自己并没有哭,却不说“你”先可以不必如何,却偏用“我们”先可以不必如何。一个人称的变化便显示出他的狡诈、阴险,企图“软”化鲁侍萍的心理昭然若揭。而经历了三十年磨难的鲁侍萍根本不吃这一套,她的话语愤怒控诉了周朴园的罪恶,撕掉了周朴园的假面具。在人称代称的运用上,“你”与“我”分得清清楚楚。这便表现出鲁侍萍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表现其性格的跃迁。

不过,对高中毕业生鉴赏语言的要求只是初步的。从历年来的高考试题看,主要是考查修辞技巧的鉴赏,偶然涉及其他语言技巧的鉴赏。

知识点2.鉴赏作品语言的目标

1.说出运用某种语言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如,(《创造宣言》)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样一道题,实际上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能力。就高考而言,这样的试题相对较少。

2.说出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

如“怎样理解(《话说知音》)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音,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又如“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孤苦无助的境遇。

就高考而言,像这样要求说出表达作用的试题是比较多的。

知识点3.鉴赏常识

1.文学作品语言的四大特点

①形象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像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②凝炼含蓄的特点。这是指文学作品要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特点。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感人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④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这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实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①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②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④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⑤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知识点4.鉴赏要点:语言特点及其表现,语言表达的效果或作用

1.鉴赏语言的朴实自然美

特点:朴实无华、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洗练雅致、不落俗套、语言浅近、明白如话、平淡自然、淡雅朴素、口语化……

表达效果:亲切感人,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及人物的心理状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2.鉴赏语言的含蓄美

特点:语言隽永、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言简义丰、富有哲理……

表达效果:含蓄深沉地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3.鉴赏语言的音乐美

特点:节奏明快、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韵律、诗情画意、行云流水……

表现:叠词构句、排比句、整散结合、字数参差错落的长短句……

表达效果:富有音乐美。

4.鉴赏语言的立体美

特点:形象生动、准确逼真、生意盎然、形神兼备……

表现:形容词、动词的锤炼

表达效果:充分表现人物特点,描绘生活画面。

5.鉴赏语言的个性美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

①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②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同样具有个

性美。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特点:风趣幽默、泼辣、直爽、犀利、热嘲冷嘲、反语、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

知识点5.鉴赏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作分析

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最忌讳的是就语言谈语言,往往用“生动、形象、强调”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

~例题汇总~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1.本文语言本色、平实。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像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退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1.本文语言上具有“赋”的特点,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3分)

例2:

(3分)(角度一)行文铺叙排比(1分)。例第⑿段,以气势酣畅的排比句表达对秦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美,音韵优美,感染力强(2分)。

(角度二)体物写景,铺陈张扬。例第⑴段,极尽描写骊山的开阔及粗线条,强化骊山及秦皇宫陵给我的压迫感,景情融合。

(角度三)同义叠句,文词华美。例第⑵段,用几乎相同意义的排比句强化秦皇由一个虚拟的存在“真实”出现在“我”眼前,显示了赋体的特质和情韵。

(角度四)言简意丰。例第⑺段,秦皇不多的叙述中,浓缩了他在位时几乎所有的政事,表达出秦皇作为帝王的自负。

(角度五)句式整散结合。例第⑿段,用整散句表达对秦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美,具有参差之音韵美。

(角度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得体的运用。例第⒁段,描述秦皇失落之神态,评述他由帝王而凡人给“我”的真切感受。

(指出语言特点1分,引文分析正确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