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

风筝引起的故事

2021年8月16日,塔利班进入喀布尔总统府的照片传遍了全世界。这意味着存在了将近18年的“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走向崩溃,塔利班重掌权柄。新闻里说,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喀布尔控制权的第五次更迭。

如果不是一个对国际政治很有了解的话,绝大多数人不会理解其中蕴含的复杂。只是喀布尔这个名字,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那本拥有一个浪漫名字的小说——《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救赎的(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1)

也是在这本小说里,我第一次听到喀布尔这个名字,第一次从文学的角度而不是某篇军事报道,走进一个在以往的认知中地区战乱频仍、民众饱受苦难、街道满目疮痍的阿富汗。

当然,《追风筝的人》也出乎意料地重建了我们对于一个战乱国家的想象。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救赎的(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2)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在喀布尔的一个优越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外交官,母亲是小学校长。他在喀布尔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1976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他们全家搬到了巴黎。后来又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一家人又辗转去到了美国,从此在美国定居。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救赎的(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3)

刚到美国时,胡塞尼一家人生活很艰难,他们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北部的一个阿富汗聚集区,母亲在一家24小时餐厅做服务员,父亲在工厂的流水线工作。胡塞尼后来成为一名医生。

2001年,胡塞尼从电视里看到了一个塔利班的节目,节目里提到塔利班禁止人民放风筝。

这个信息犹如一块唤起普鲁斯特记忆之门的绿色点心,似流水一样的往事一下浮现在胡塞尼的脑海,藏在心底里的东西难以割舍。于是他把内心的种种冲动写成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两年之后小说在美国出版,大获成功。小说出版两年之后,胡赛尼成为了作家。可是不管怎样,他永远是那个在阿富汗度过童年的人。

“阿米尔”的故事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26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话,也是主人公阿米尔的自述,所以那个寒冷冬日的小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往事在阿米尔的心里会二十六年难以被埋葬?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救赎的(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4)

阿米尔的家庭很富裕,他被称为阿米尔少爷。他有一个从小就在一起的玩伴,叫哈桑,哈桑的父亲叫阿里,是阿米尔家里的一个仆人,哈桑的母亲在生他时就难产死了,一直以来,哈桑都跟父亲相依为命。

哈桑是阿米尔的朋友,但也是仆人。他喜欢看《七侠荡寇志》、《赤胆屠龙》这样的电影,崇拜里面的英雄人物,而哈桑也确实赤胆,忠诚。

喀布尔每年冬天都会举行的盛大的风筝大赛,人们为此欢呼雀跃,尤其是孩子,当然也包括阿米尔和哈桑。

哈桑是阿米尔的助手,当他们把最后一个对手的风筝打下去,哈桑跑着去寻找落下的风筝。

随后阿米尔也跟了上去,一时间他找不到哈桑哪里去了,一番打听,终于在一个巷子里看到了哈桑,只不过哈桑被一群小混混围着,阿米尔在这时候犹豫了,他不敢上前去,就这样,阿米尔眼睁睁的看着哈桑在巷子里被人殴打和羞辱……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救赎的(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5)

这就是那个1975年寒冷的冬日,巷子的泥墙后面发生的事,而对于这一切阿米尔只是胆怯地藏在心里。

也是从这一天起,两个少年的心里也建起了”一堵泥墙“。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救赎的(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6)

直到二十六年之后,已经在美国成家立业的阿米尔接到了一个电话,是远在阿富汗的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打来的,拉辛汗说:”回来吧,这里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为什么是再次成为一条好人的路?

阿米尔回到家,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懦弱,赶走了哈桑。他用这种方法在逃避,逃避他不敢面对的现实,逃避自己亏欠哈桑的一次勇敢和道歉,而这些直到哈桑死去,阿米尔都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

所以阿米尔接到电话后,决定回去,回到阿富汗,回到那个自己曾经逃避的地方,去完成一场救赎。

阿米尔历经一番艰难和曲折回到喀布尔,拉辛汗告诉了他一个秘密,说他的父亲和家里的仆人偷偷生下了一个孩子,叫哈桑。

阿米尔有如接到一个晴天霹雳......

哈桑已经去世了,阿米尔把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接到美国,当阿米尔陪索拉博在草地上再次放起风筝时,这段跨越二十六年的自我救赎之路才算完成。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救赎的(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7)

所以人生最难的修行,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终于在这一天,阿米尔把哈桑对他的爱传递到了索拉博的身上。就在这个爱的传递过程中,阿米尔也终于成了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就是追风筝的人。

小说写得极其感人和深刻,温和语言中有一种尖利的剖析感,大家喜欢可以买来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