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早在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就使清朝士大夫们的“天朝上国”梦境被打破,但是欧美毕竟是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输给他们不丢人,慢慢的这个入关两百多年的封建王朝也就麻木和习惯了,但是半个世纪后的甲午战争中,割地赔款于蕞尔小国日本,则是让统治者们颜面扫地,百姓群情激奋,可是细看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中日的孰胜孰败之格局,早在战争爆发的30年前就已注定。

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都是君主制度,也都在国门被打开后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变革,但是放在显微镜下却能发现他们的很多差异。

  1. 虽被视为天照大神后裔的日本天皇在历史上长期没有实权,1867年11月,明治天皇向萨摩、长州和等藩下达讨伐幕府的密诏,倒幕战争正式拉开序幕。仅仅5个月之后倒幕军队和平接收江户,延续265年的德川幕府就此覆灭,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宣布引退,不再过问政治。无忧无虑的庆喜一直活到1931年才离世,足足活了77岁,是所有幕府将军中最高寿的一位。没有掣肘后的明治天皇将自己的革新理想付诸实际,而同时代的大清,无论是同治还是光绪,年幼的他们根本没有经验能力和可能开始属于自己的掌舵。

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显微镜下的历史)(1)

明治天皇

2.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别

清朝始终对于军事工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各个企业分属于不同的洋务集团,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官员的私有财产,早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曾预言,如果中日开战,则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俾斯麦曾经分别接待过日本和中国去欧洲学习的代表团。他说,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后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是问哪个船厂的船造得好,价钱如何,回去拿钱来买就是了。

日本无论发展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不引进外国资本,主要原因是忌惮外国资本控制本国工业。但日本意识到,通过引进外籍人员,也就是“借鸡下蛋”来引进技术,是没有风险的,于是开始高薪聘请外籍人员。与此同时,明治政府通过努力培养本国技术人员来逐渐取代外籍技术人员

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显微镜下的历史)(2)

洋务运动

与日本不同的是,在这些中国企业里,设计施工、购买机器、安装调试、生产控制、技术传授等环节完全依赖于洋匠,一切唯洋人是听。这就导致企业大权长期落入洋人之手。 试图引进一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持旧帝国统治秩序的大清,在工业化竞赛中,完败给一心脱胎换骨,一心“脱亚入欧”,全面拥抱近代化的日本。甲午战争大清的战败,不过是这个竞赛结果的具体体现而已。#历史##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