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顿的家常饭(吃撑的家常饭)(1)

曾经一度非常讨厌吃饭吃撑的感觉,那种感觉让人有一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无处安顿,只有不停地来回走去,不停的晃身摇体加快消化来让自己好过一点,让自己在心理上有一种马上就好的安慰感。

你们可能觉得非常可笑,吃饭难道自己没有感觉吗,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多少饭吗,怎么还会吃撑呢,又不是小孩,没有自己的判断,更没有自我克制,见到好的东西就一味的狂吃,只到吃吐才觉过瘾。

一天三顿的家常饭(吃撑的家常饭)(2)

吃撑与关怀

其实,我的吃撑经历并不是你们眼里的珍贵美味,而是普普通通的晚饭,一碗粥,一块红薯,一碟咸菜,这样的晚饭在小时候不知道吃撑过多少次,每次吃撑都是来回走动,慢慢摇晃身体,来帮助消化,让自己快点回到正常的状态。

你们可能会说自己不能少吃点,又不是特别的美味,至于把饭吃到这种地步吗,这样吃多了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且还可能吃饭过度而撑坏身体。

其实,你们说得都对,自己也知道,而且不止一次抗议不要吃太多,因为吃撑实在难受,而且也深受吃撑引发的身体痛苦和难过。

可是,每次晚饭有多余的部分的时候,就会用不要浪费粮食的理由让自己把多余的晚饭吃掉,这样不浪费,而且多吃点也不是坏事。

一天三顿的家常饭(吃撑的家常饭)(3)

春节的年味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饱穿暖是那时候的目标,吃好更是一种奢侈和追求,每逢过节都是欢天喜地的时刻,小孩满大街跑着玩,兜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零食,更让人高兴的是这段时间都好东西吃,所以那一段时间特别高兴,也特别期待。

吃饭成了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关怀,而多吃点更是代表着招待客人的热情和关心,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会用多吃点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热情,想来”吃“是刻在骨子里一种关怀,也是融入血液的一种情感。

那个年代认为吃饭是一件大事,认为吃饭都不积极,那这个人脑子肯定问题,因为吃饭关乎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更是一个人对自生命的重视,只有每次都吃饱饭了,心里才会有一种”此心安处是故乡“的满足感和安适感,也才会冲淡生活的愁苦和焦虑。

一天三顿的家常饭(吃撑的家常饭)(4)

饥荒年代的魔鬼

也许,现代人很难体会到那种对吃的一种情感,更不会理解对粮食的珍惜情感意义,在没有体会过挨饿时刻,没有看到因没有粮食而饿死人的情景是不会理解的,充其量去字典里面看一下饥饿的字面意义,然后在心里酝酿一下感觉。

记得在电影《1942》里面对河南饥荒进行直面的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饥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是饿一天,两天的饿,而是那种疯狂四处寻找却无处可寻的饥饿,那种饥饿像魔鬼紧紧的扣着每个人的心,那种感觉每时每刻都在刺痛着,绝望着,妥协着,折磨着每一颗求生的心。

这部影片看后,让内心会有一种深深的震憾,一种被饥饿场景的震憾,那种被生活情景撕裂的痛苦和无奈的眼神,让你痛苦,让你撕心,更让你愤慨和叹息。

一天三顿的家常饭(吃撑的家常饭)(5)

总结

时代变迁,这样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的进步,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人们再也不会为吃饱而愁了,更多处在吃好的状态,各种形式的聚餐在生活频繁不断,逢年过节才有的美食,现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随处可得,全然没有那个年代过节的热闹气氛,更多的是对过节假期的一种向望。

那种对过节的情感和感怀,也许只有在那年代的人才会有的怀念,那是一种对美食的渴望,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好的期许,也因为这种渴望,期许才让他们有决心,有勇气走出饥荒,走进今天的美好时代。

虽然,现在不再为食物发愁了,可是有意无意间还是会不自觉地吃撑,有时会自责自己这么大的人了,还会因为吃东西撑到自己,可是内心有时还会有那种渴望,那种吃撑的满足感和安适感,我想更多的是在吃撑的时候想小时候那种家的感觉了。

一天三顿的家常饭(吃撑的家常饭)(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