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左联会址纪念馆发讣告称,北京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陈明于5月20日凌晨1时50分在京病逝,享年102岁。陈明早在延安时期就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他亦是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的继任丈夫,两人携手度过了四十年。

乡绅家庭走出的文艺骨干

陈明本名陈芝祥,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的一个乡绅家庭,曾随伯父在北京和上海插班学习。1933年,16岁的他考入上海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在校期间他曾担任剧社社长,也曾作为上海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参与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为安全起见,他开始使用“陈明”这个名字。

中学毕业后,陈明被上海商学院录取,但是很快他就前往延安,进入当地开设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刚入学的陈明凭借戏剧积累,在田汉根据高尔基小说《母亲》改编的话剧中成功饰演了“儿子伯惠尔”,受到文艺界人士的注意。

“七七事变”后,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成立,由作家丁玲率队,陈明经人举荐成为宣传股长,被丁玲视为得力助手。

丁玲与陈明有无孩子(102岁剧作家陈明去世)(1)

1939年,陈明在延安。

1938年下半年,陈明回到延安,历任陕甘宁地区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大队大队长、烽火剧社大队长、延安文化俱乐部副主任、中央研究院新闻室研究员等职务。1944年春,他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事创作,他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平妖记》,借鉴民间曲艺形式,被《解放日报》刊载。抗战胜利后,陈明深入工厂和野战军队体验生活,与丁玲合作完成了《窑工》剧本,并写出了《夜战大凤庄》《马文利》等通讯报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明进入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并于该单位撤销后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描写大连码头工人与日寇斗争的电影剧本《海港生涯》,并将舞台剧《六号门》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剧本,两部影片上映后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后者还入选了捷克斯洛伐克“中国电影周”,并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

1955年,陈明将丁玲一生的重要著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改编为电影剧本。

为妻子丁玲充当“幕后改家”

1937年,20岁的陈明初到延安,在“西战团”的第一次会议上结识了33岁的著名女作家丁玲,对她的热情和直爽很有好感。后来丁玲告诉他,早在观看由学生排演的话剧《母亲》时,她已记住了舞台上的“伯惠尔”。

他们的相恋曾被视为“大女人、小丈夫”,陈明自己也心存顾虑。在《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中,年届九旬的陈明记述道:“其实,我的考虑并不因为她是名人,地位比我高,也不是因为她的年龄比我大,而是我思想上压根儿没这个准备……”

与陈明的恋情,是丁玲主动挑明的:“我们两个行不行呢?”《陈明回忆录》中写到,他听后“吓了一跳”,可是想明白后,陈明又说:“丁玲是值得我用我的一生去爱的。我欣赏她的为人,她在西战团的工作,她一生的创作,我希望她能不断取得成功……”

1942年,陈明和丁玲在延安蓝家坪结婚,没有摆席宴客。婚后,为了不妨碍工作,他们没有再生育,陈明对丁玲的一双儿女蒋祖林、蒋祖慧视如己出。

丁玲与陈明有无孩子(102岁剧作家陈明去世)(2)

1953年全家合影(前排丁玲、蒋祖慧,后排蒋祖林、陈明)。

身为剧作家,陈明经常充当丁玲作品的第一读者,丁玲则戏称他为“改家”。1948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首版出版后,她曾特地留下一本为丈夫签赠:“留给陈明。因为你给我许多帮助,使我这本书写得比较少一些错误和缺点,而且当我写作的时候,不致为外界所影响我的情绪,我是应该感谢你的。”

1986年4月3日,复出文坛6年后,82岁的丁玲因糖尿病的恶性并发症去世。同年,中国丁玲研究会成立,陈明出任顾问。在他的晚年,陈明先后完成了《丁玲文集》一至十卷的校勘、七至十卷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丁玲在延安时期的作品集《我在霞村的时候》,书信集《书语:丁玲陈明爱情书简》;撰写出版了《我说丁玲》、《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等作品。

历史作者陈家鹦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次造访陈明的寓所。他曾撰文回忆:“客厅的条桌上摆着一盆常青树,正面墙上悬挂着丁玲带着微笑的大幅彩照。”与来客聊天时,话题总是围绕丁玲晚年的写作与生活。

丁玲与陈明有无孩子(102岁剧作家陈明去世)(3)

1981年冬,陈明、丁玲赴加拿大观尼亚加拉瀑布。

只有在最后出版的《陈明回忆录》中,这位老人才为自己做出了剖白:“半个世纪和她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尝遍了世间的喜怒哀乐,锤炼了永不后退的意志,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曾动摇后悔。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没虚度此生。”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