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电子科技博物馆开馆)(1)

美国珍妮诗(ZENITH)落地式收音机(1941年,第一代调频广播收音机。)

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电子科技博物馆开馆)(2)

无人飞机低空遥感系统,曾用于512汶川地震的堰塞湖拍摄,获取了重点灾区所有流域堰塞湖的遥感影像数据

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电子科技博物馆开馆)(3)

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电子科技博物馆开馆)(4)

Apple II

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电子科技博物馆开馆)(5)

860炮瞄雷达

"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

在电子测量仪器单元的最后,有一架其貌不扬的小飞机,如果仅从外形看,跟现在的无人机甚至都不能同日而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架小飞机拍摄的图片中,人们发现了SOS求救信号,由此解救了许多被围困的灾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提供了重点灾区所有流域堰塞湖的遥感影像数据,被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誉为救灾指挥的“军事地图”。

广播电视单元内,有几排老式的收音机可以说是整个电子科技博物馆最有观赏性的部分。这些收音机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生产的电子管收音机,有珍妮斯、飞歌、艾默生、斯图尔特华纳等品牌。其中一台珍妮斯落地式收音机看着又大又笨重,1941年诞生于美国,为第一代调频广播收音机,它设计有12个电子管,其中3个用于调频。

计算机单元内,记者看到了“国之重器”——“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据介绍,它的诞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时至今日,银河系列计算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们对于我国计算机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悉,电子科技博物馆开放时间是周一至周五,国庆也开放,团队参观预约电话028—6183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