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农业的影响还通过生长期、霜冻和积温等概念表现。
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称为生长期;气候生长期是植物可能生长的时期,也可用无霜冻期表示;而实际生长期是植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日期,多年生植物从返青到枯黄的日期,也称作物生长期。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以上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就成为生长期。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而生长期的长短决定着植物(尤其是树木)分布的界限:生长期越短,植物可生育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也越高。
不同作物品种的生长期
无霜期一年内终霜(包括白霜和黑霜)日至初霜日之间的持续日数,即一年内终霜日至初霜日之间的持续日数,通常用地面最低温度大于0℃终、初日期间的天数来表示,由于百叶箱气温一般比地面高出2℃左右,因此也有用日最低气温大于2℃的持续期近似地作为无霜冻期。
初、终霜冻对作物的生长有及其重要的影响,民间常有谚语,如“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等等。5月份以前出现终霜冻,仅对育苗移栽的作物有影响,6月份出现终霜冻,对大多数出苗的作物就都有较大影响;秋季初霜冻如果出现在9月下旬对大多数作物影响不大,如果在9月下旬对大多数作物影响不大,如果在9月中旬出现初霜冻将影响大多数作物的安全成熟,造成减产和水分过大。
积温学说即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计值。主要有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日积温等概念。一般以℃为单位,有时也以度·日表示。
积温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常作为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能满足何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积温,即植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积温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效积温(A)。
有效积温即日平均温度(ti)与生长下限温度(B)之差。比如说,日平均温度为15℃那天,对生长下限温度为10℃的作物来说,当天对该作物的有效温度为15℃-10℃=5℃。有效积温的计算,作物在某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即:A=
(ti≥B)(当ti<B时。上式中ti-B取值为0)
不同的积温概念有什么区别呢?活动积温统计比较方便,常用来估算地区的热量资源,有效积温稳定性较强,比较确切,常用来表示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负积温是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负积温。即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日平均气温总和,表示严寒程度,研究作物越冬的抗寒能力和作物(如冬小麦)经手寒冷锻炼的程度;地积温即某一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平均值累加;日积温为逐日白天平均温度的累加。
积温学说有很多应用。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为引种与品种推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避免引种与推广的盲目性;积温还可作为物候期预报、收获期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农作物长势及产量预报的重要因子;积温还可用来分析地区热量资源、编制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为各地区确定种植制度提供依据;负积温的多少,有时做为低温灾害的指标之一;日积温可用来分析一天内作物生长发展与温度的动态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