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1)

孟小冬为何拒绝返回内地,这得从她和杜月笙的交往开始说起。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

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图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2)

孟小冬和姚玉兰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对孟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3)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

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4)

孟小冬与马连良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大局逐渐稳定,流落在香港的京剧演员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在周恩来统战政策的感召下返回内地。孟小冬也是统战政策争取的对象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

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5)

孟小冬和其父母在一起

当时孟母张云鹤女士尚住在北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却遭到孟小冬的婉拒。一九五七年章士钊曾写条幅赠孟小冬:“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诗句表现了章士钊说服不成的无奈与喟叹。

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6)

孟小冬剧照《四郎探母》

孟小冬为师严谨,并不随便挑选弟子。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她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正是如此。她教授弟子极为认真、严格,规定未经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随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纯熟的戏。据刘嘉猷讲,她曾有一位准弟子,略窥余派剧艺门径,唱做俱达到一定水平。曾经一度彩排,口碑甚佳。不久学习《捉放带宿店》,念唱的同时兼排身段,等他自认为排得够熟练了之后,便屡请在台北公演。但是孟小冬认为他在做表与感染的神气上,未尽善尽美,因此始终未予答应。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转迁到台北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

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7)

移居香港后的孟小冬

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便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于5月26日晚11时50分辞世,享年70岁。6月8日台北举行了1000余人参加的盛大葬礼。

孟小冬晚年为什么没有重返故里(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始末)(8)

孟小冬与张大千

张大千特挽联曰:

魂归天上,誉满人间。法曲竟成广陵散。

不畏威劫,宁论利往。节概应标列女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