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范超,张佩)

中复神鹰:碳纤维全产业链龙头

中复神鹰是我国碳纤维行业全产业链龙头,公司成立于 2006 年,上市于 2022 年。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约 11.7 亿元,归属净利润约 2.8 亿元。过去几年公司收入保持高增长, 2016-2021 年收入复合增速约 65%,同时盈利能力恢复较快,毛利率从 2018 年的 11% 提升至 2021 年的 42%,归属净利率从 2018 年的-8%提升至 2021 年的 24%。

西宁基地投产,产能瓶颈缓解,成本同步下降。2018-2020 年公司碳纤维产能约 3500 吨,但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2020 年甚至超过 100%。公司位于连云港的生产基地现有 产能规模 3500 吨/年,目前已满负荷运转;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于 2021 年起分批建成 陆续投产,计划于 2022 年 3 月全部建成,截至 2021 年底总产能为 11500 吨,此外西 宁二期年产 1.4 万吨碳纤维项目将于 2023 年底投产,届时总产能有望达到 27500 吨。

该项目投产后亦有望降低制造成本,新线纺丝速度从 400m/min 提升至 550m/min,首 次实现国内 4m 幅宽生产线设计及 3000t/a 有效产能,其技术远领先国内水平,且逐步 缩小与日本东丽(碳化单线规模达到 4000t/a、纺丝速度达到 700m/min)之间的差距。 公司吉林新项目及连云港产线的主要生产指标与国内同类企业基本持平,部分指标较优。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1)

管理优势:央企混合所有制的典范

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范。截至 2021 年底,公司股权结构中,中建材为第一大股东, 通过中建材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合计持股 64.4%;第二大股 东为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为张国良,同时也是中复神鹰的董事 长。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央企混合所有制,一定程度上类似中建材旗下的中国巨石。

鹰游纺机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近四十年纺机生产的经验。公司拥有强 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制造水平,拥有 800 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全部采用计算机 CAD 辅助设计和网络管理,目前年产纺织后整理设备 2000 套。产品广泛采用变频调速 PLC 编程控制、人机界面等先进技术,技术装备以数控机床为主,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江苏鹰游为公司设备供应商,且具有排他性。鹰游集团全资子公司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 司从事纺织机械设备和碳纤维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为中复神鹰提供碳纤维生 产设备,且不存在向其他方销售同类产品的情况。此外江苏鹰游将部分发明专利无偿转 让给中复神鹰,如 2021 年 4 月转让发明专利《一种制造碳纤维原丝用聚合物的聚合方 法》。中复神鹰预计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西宁 1.4 万吨碳纤维项目、航空航天高性能碳 纤维及原丝试验线项目的投资额分别为 20.6、28.0、2.3 亿元,其中向江苏鹰游采购设 备及安装报检服务金额分别为 4.8、8.8、0.7 亿元,占各个项目投资额的比例分别为 23.4%、31.4%、31.5%。2020 年、2021H,因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建设需求,中复神 鹰向江苏鹰游采购设备及安装报检服务金额分别为 2.8、1.0 亿元,因此预计 2021 年下 半年到 2023 年向江苏鹰游采购碳纤维设备相关的金额约为 10.5 亿元。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2)

中复神鹰的设备供应具有优势。碳纤维产线的投资门槛较高,从企业公告的产能计划来 看,万吨投资额普遍在 20 亿元甚至以上,若是高性能碳纤维产线,则千吨投资额在 10 亿以上,高资金壁垒使得大量企业较难进入到这一行业。同时行业龙头企业均是全产业 链布局,中复神鹰、吉林系、光威复材、中简科技、上海石化等企业既生产原丝也生产 碳丝,其设备采购均有保密机制。氧化碳化过程是碳纤维生产的核心工序,投资额主要 集中在该环节,参考吉林系,吉林碳谷主要生产碳纤维原丝,万吨投资额约为 2 亿元, 吉林化纤等碳纤维企业主要生产碳丝,万吨投资额约 16 亿元,按照原丝:碳纤维的折 算系数 2.1,则碳丝投资额能占到接近 80%。从设备投资额看,鹰游集团针对中复神鹰 西宁年产 1.4 万吨碳纤维项目,单独开发了全自动原丝卷绕机、4 米宽幅氧化炉等国产 化先进设备,预计万吨碳纤维的设备投资额为 14 亿元(其中与江苏鹰游关联的采购金 额约 8.8 亿元,相当于万吨碳纤维的关联采购金额为 6.3 亿元),相较于同行具有优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技术优势:引领干喷湿法千吨产线

中复神鹰主要聚焦小丝束规模生产。碳纤维是含碳量在 90%以上的纤维状碳素材料,是 利用各种含碳的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氛围的高温条件下碳化制得的较高纯度碳链工程 材料。碳纤维是由一定数量的碳纤维丝集束而成,1K 就代表一束碳纤维中有 1000 根 丝,通常把 24K 及以下的碳纤维称为小丝束碳纤维,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导弹、火 箭、卫星等)、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光伏氢能等领域;通常把 48K 及以上的碳纤维称 为大丝束碳纤维,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风电叶片、土木建筑等基础工业领域。大丝束相对小丝束,下游应用更加大众化,未来行业发展方向为低成本、高性能,低成本是指大 丝束碳纤维产量大幅增加后价格日趋下降,高性能是指小丝束碳纤维性能指标的提高。

碳纤维技术创新集中在 2013-2018 年,小丝束领先于大丝束碳纤维。小丝束碳纤维因用 于军工领域等,故国产替代更为迫切,在重点投入和需求支撑下,小丝束碳纤维企业更 早实现自主生产,尤其是中复神鹰 2013 年率先突破千吨级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制造技 术并于 2015 年实现稳定运行;大丝束碳纤维规模化生产始于 2018 年左右,吉林碳谷 在原奇峰化纤 20 年腈纶制备基础上进行研发,2017-2019 年突破 24K、25K、48K 等 大丝束产品稳定产业化生产技术,打破国际碳纤维巨头的垄断现状。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3)

中复神鹰发展可以总结为厚积薄发,不断实现技术突破。2008 年,公司实现千吨级 SYT35(T300 级)碳纤维生产线关键技术与装备全部国产化,并实现连续生产。2009 年,公司启动国际先进的干喷湿纺碳纤维技术攻关,开始在工艺上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 仅三年后,2012 年公司即自主突破了干喷湿纺千吨级 SYT49(T700 级)碳纤维产业化 技术,2015 年实现连续稳定运行。2015 年公司突破了百吨级 SYT55(T800 级)碳纤 维产业化技术,2017 年突破了实现干喷湿纺千吨级 SYT55 规模化生产和稳定供应,并 在当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几乎每 2-3 年时间就能实现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首先,中复神鹰率先实现了小丝束碳纤维千吨级生产,该记录持续突破。公司在 2013 年率先突破了千吨级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工业化制造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干喷 湿纺碳纤维生产线,开创性地采用 3 台氧化炉的 2 米幅宽生产线实现 T700、T800 级 碳纤维千吨级生产。公司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产线是多维度技术自主创新的结果:

一是大型聚合系统,创新开发了大容量聚合与均质化原液制备技术,实现了 5000 吨/ 年 PAN 原液的稳定化均质化制备;二是高速纺丝系统,率先攻克了高强/中模型碳纤维 原丝干喷湿纺关键技术,实现了干喷湿纺 400m/min 产业化;三是高效率碳化系统,自 主研制了 PAN 纤维快速均值预氧化、碳化集成技术,高强型碳纤维和中模型碳纤维性 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单线规模达到 2000 吨/年(12K);四是产业化生产体系构建技 术,包括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控制和品质管理系统、生产能效及排放管理系统等。最终公 司在小丝束碳纤维领域是最早的千吨产线生产者,且伴随西宁项目投产,公司首次实现 单线 3000t/d 的有效产能,将引领国内高性能碳纤维行业技术更上一层楼。

其次,中复神鹰已成为我国唯一、世界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干喷湿法 的本质是纺丝原液从喷丝头压出后先经过一段空气,再进入凝固浴,形成纤维状态。喷 出来的聚丙烯腈因为空气端的存在,在粘稠状态比凝固状态牵伸更顺畅,从而生产速度 更快;且分子链段更能沿着纤维方向排列,从而纤维强度更高。干喷湿纺工艺被认为是今后碳纤维生产的主流工艺,但也是碳纤维行业公认的难以突破的纺丝技术,此前国际 上仅有少数几家国外公司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使纺丝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 400 米以上,是传统湿法纺丝的 5 倍。突破干喷湿纺关键技术后,中复神鹰研究团队又开发 了均质聚合系统、高效环保脱单、稳定干喷湿纺、节能预氧化成套技术,打造了我国首 个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据国内碳纤维行业权威测试中心北航和北 化国家实验室测试,该项目生产碳纤维一致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4)

公司产品基本实现对标东丽的全牌号覆盖。公司对外销售产品主要为碳纤维,主要产品 型号包括 SYT45、SYT45S、SYT49S、SYT55S、SYT65 和 SYM40 等,涵盖了高强 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类别,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 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SYT45S、SYT49、SYT49S 属于 T700 级 碳纤维,SYT55S 属于 T800 级碳纤维,SYT65 属于 T1000 级碳纤维。公司产品型 号基本实现了对日本东丽主要碳纤维型号的对标,实现了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 模型各类型碳纤维的品种覆盖,且力学性能上已可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脚步。

公司高端产品收入占比提升。公司收入结构持续在优化,2021H 休闲体育和交通建设收 入占比分别为 27%、8%,碳碳复材、风电叶片、航空航天收入占比分别为 22%、15%、 14%。当前产品结构较前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2018 年碳碳复材、风电叶片、航空航天 收入占比仅为 3%、3%、5%。从 2020 年毛利率来看,除交通领域的毛利率偏低,其他 产品的毛利率均在 40%以上,休闲体育、碳碳复材、风电叶片、航空航天毛利率分别为 43%、48%、46%、53%,因此产品结构调整会带来盈利能力的优化。

公司与新能源细分领域龙头共同成长。过去几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有所变化,快速增长的 金博股份、宏发新材分别为光伏热场、风电织物领域龙头。其中,宏发新材为全球领先 的高性能纤维经编增强复合材料企业,主营玻纤多轴向增强材料、碳纤多轴向增强材料、 玻纤复合材料及制品等。2013-2020 年宏发新材主营收入复合增速约 33%,其中玻纤多 轴向增强材料收入增长复合增速约 37%,2020 年开始碳纤多轴向增强材料收入迎来爆发式增长,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从 2019 年的 1%不到快速提升至 2021H 的 8%。

成本优势:引领行业成本持续下降

中复神鹰过去几年碳纤维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至 8-9 万元/吨,其中直 接材料、人工和折旧成本、能源成本分别占据 1/3 左右。以 2020 年为例,单位生产成 本为 7.9 万元/吨,其中单吨碳纤维对应的直接材料、人工、折旧、能源成本分别为 2.2、 1.1、1.1、2.8 万元。2021 年上半年单位生产成本上涨至 8.8 万元/吨,主要源于丙烯腈 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涨所致,单位能源成本及其他成本呈继续下降趋势。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5)

碳纤维生产成本将继续下降。对于中复神鹰未来成本下降的路径和空间,我们进行简单 预测:一是源于原材料及能源单耗下降;二是源于折旧摊薄,碳纤维设备国产化率继续 提升背景下,若折旧成本未来下降 30%,则单位成本有望下降 0.3 万元/吨;三是规模 效应带来的其他成本和费用的摊薄,因此我们预计小丝束碳纤维行业生产成本有望下降 至 7-8 万元/吨(在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回归正常水平下),按照 40%的毛利率计算,对应 普通产品均价在 12-13 万元/吨,而大丝束碳纤维由于高通量,理论上的单位成本会更 低。但中复神鹰由于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预计整体均价将保持在 15 万元/吨以上。

综上,我们认为中复神鹰有望在行业中形成领先的龙头地位:一是应用领域最广泛,大 丝束和小丝束由于技术路线存在差异,可以认为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市场,但性能较优的 大丝束和成本较低的小丝束在应用领域上是重合的,因此中复神鹰下游应用既涵盖体育、 交通等传统工业领域,也涵盖风电、光伏、氢能等新兴工业领域,同时还向航空航天领 域逐步渗透,而中简科技和光威复材的自产碳纤维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细分领 域,吉林碳谷主要应用于风电等领域;二是性价比优势领先,中复神鹰具有较强的性价 比优势,我们将中复神鹰和吉林系(合并考虑吉林碳谷 国兴碳纤维)的单位盈利进行 对比,2020 年吉林系全产业链的单位盈利约为 2 万元/吨,中复神鹰单位盈利为 2.3 万 元/吨;三是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企业,中复神鹰产能规模仅次于吉林系,但吉林系的原 丝业务和碳丝业务分布在不同公司主体,因此公司在产业链协同上更具优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碳纤维行业格局变迁展望

碳纤维正在复制玻纤发展轨迹。2000 年左右我国玻纤开始自主生产,后步入快速发展 期,全球玻纤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2007 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玻纤生 产国,仅仅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产业变革。2018 年左右我国碳 纤维步入快速发展期,预计未来几年是国内龙头奠定市场地位的关键时期,伴随企业快 速产能投放,预计进口部分有望实现国产替代,甚至开启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产业趋势。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6)

碳纤维正在复制玻纤发展轨迹

中国玻纤企业逐步走向舞台中央。过去二十年,全球玻纤需求向亚洲转移,需求占比从 1/4 提升至 1/2 左右。随着玻纤产业发展重心逐步向中国转移,在 OC(含原圣戈班玻纤 业务)与 NEG(含原 PPG 玻纤业务)产能增幅较小的情况下,中国玻纤企业强势崛起, 过去二十年产能大幅增加,且近年来开始在海外建厂进行全球化布局,完成了“引进来” 到“走出去”的产业变革。目前中国巨石、泰山玻纤产能全球市占率约为 24%、12%。

玻纤发展初期: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生产效率显著提升。1990 年我国首次引进无 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2000 年起步入快速发展期,行业技术升级主要集中在 2006-2010 年,中国巨石通过自主创新完成了多项技术的首创,包括超大规模窑炉结构、 纯氧燃烧技术、废丝处理技术等,其生产规模和效率大幅提升,在全行业中脱颖而出;而多项技术升级大幅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全球玻纤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2007 年中国 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玻纤生产国,2005-2010 年中国玻纤的全球产量占比从 27% 提升至 59%。与其说巨石成就了自身,不如说巨石成就了中国玻纤业。

中国巨石: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的铿锵之路。中国巨石销量从 2000 年的 4 万吨扩张至 2020 年的 209 万吨,二十年间销量复合增速约 22%,收入复合增速约 20%,由于行业 成本曲线的下移产品均价下降,2000 年以来价格累计下降 27%,但公司不断升级技术 以降低成本,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并与同行拉开差距,最终归属净利润复合增速约 22%。 从成本下降速度来看,2000 年以来公司单位成本累计下降 29%,2000-2005、2005- 2010、2010-2015、2015-2020 年单位成本下降幅度分别为 8%、9%、14%、1%。近 几年公司迈入新一轮技术升级发展阶段,体现为电子、风电、热塑等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尤其是电子布已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使得整体均价和单位盈利呈现提升趋势。

对比碳纤维和玻纤行业,我们预计有望诞生大市值的碳纤维企业。当前阶段,玻纤全 球需求约 880 万吨,对应市场空间约 500 亿元,国内需求占比全球接近 50-60%,国 内产量占比全球约 70%,全球产能 CR5 超过 60%。展望 2025 年,碳纤维全球需求约 30 万吨,国内需求占比全球接近 50%,对应市场空间约 500 亿元,若国内龙头企业完 成进口替代,则国内产量占比全球约 50%,预计全球产能 CR5 超过 50%。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7)

碳纤维从海外主导到自主生产

十四五将是碳纤维行业高速发展期。随着小丝束和大丝束碳纤维先后实现技术突破, 国内龙头企业大规模投产开始,2021 年是行业产能快速释放的第一年,预计十四五期 间碳纤维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期。我们对未来几年碳纤维行业供需进行预测,大丝束供 给主要来自吉林系、上海石化等;小丝束供给主要来自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中简科 技等。当前我国碳纤维行业供需仍存在较大缺口,伴随未来几年龙头企业的快速产能 投放,预计进口部分有望实现国产。

日美企业遥遥领先,但国内企业快速追赶。2020 年全球碳纤维总产能约为 17 万吨,其 中仅东丽一家就达到 5 万吨,无论是大丝束市场或是小丝束市场,均被日美企业瓜分。 但近几年我国碳纤维企业有效产能快速扩张,改变了行业长期以来“有产能而无产量” 的现象,进口比例持续下降。2015 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 15%,2020 年提升至 51%。

他山之石——东丽是全球碳纤维行业龙头。日本东丽业务涉及纤维和纺织品、特种化学 品、碳纤维复合材料、环境工程、生命科学等,当前碳纤维占公司收入比重约 21%。东 丽实现了从小丝束到大丝束,从高强度产品到高模量产品全覆盖。当前碳纤维产能约 5.5 万吨,其中小丝束 2.9 万吨,大丝束 2.6 万吨,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最早实现 PAN 基碳纤维产业化,起步于体育,崛起于航空。日本东丽成立于 1926 年, 以合成纤维起家,东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研究碳纤维,在近藤昭男 PAN 基碳纤维 的专利基础上,结合自身 PAN 原丝的技术与生产能力,最终于 1971 年实现了碳纤维 Toraca T300 的量产。东丽碳纤维业务的爆发,最早来源于体育用品领域,70 年代初期 在高尔夫球杆的带动下,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后续拓展至网球拍和鱼竿。70 年代中后 期,随着油价急剧上升,民航制造商开始寻求轻量材料以减少油耗,1975 年,东丽碳纤 维成功地应用在波音 737 的次承力部件,1987 年东丽碳纤维获准在空客 A320 主承力 部件中应用。随着波音和空客相继推出 787 和 A350,新机型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作 为主承力部件,航空碳纤维需求迅速增长。近年随着碳纤维在风电、汽车等领域广泛应 用,工业需求也已然起量,当前东丽碳纤维下游工业领域占比约60%,航空领域约33%。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8)

实现全球化与全产业链布局。东丽拥有遍布全球的运营网络,生产基地遍布日本、美国 及欧洲,同时为顺应碳纤维在风电和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的趋势,2013 年东丽以约 6 亿美元全资收购了大丝束龙头卓尔泰克,弥补了自己没有大丝束产能的缺陷。此外,在 东丽亚洲、欧洲、美洲碳纤维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终端需求又成立了多个预浸 料与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实现了原丝、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布局。

疫情以来经营恶化,东丽收缩航空业务,加大布局工业应用。东丽 2021 年财年(2020Q2- 2021Q1)碳纤维收入约 1829 亿日元,折算为 102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23%,主要 受疫情影响,全球民用航空业务需求急剧下降,而公司有三分之一的碳纤维收入来自航 空领域,故受到了较大影响。2021 年财年公司碳纤维营业利润为-4 亿元,同比下降 133%, 也是由于航空业务需求下降,公司于 2020 年 6 月暂停了在美国南卡州一条 2000t/a 小 丝束生产线产生的资产减值损失所致。与此同时,东丽公司看好风电等领域应用增长, 大幅对卓尔泰克进行扩产,在 2021 年实现了 6000 吨产能的投产,同时又开启新一轮 6000 吨产能的投产,将在 2023 年达到 3.5 万吨大丝束的产能规模。

东丽旗下卓尔泰克为全球大丝束碳纤维行业龙头。卓尔泰克(Zoltek)是东丽旗下子公 司,主要生产大丝束碳纤维。卓尔泰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 2003 年及以前,技术和资金积累助力产线投放。卓尔泰克由 Zsolt Rumy 先生于 1975 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创立,1988 年通过收购进入碳纤维行业,最初专注于高价 小批量的航空航天应用,1992 年公开募集资金 400 万美元,投产了第一条连续碳化生 产线,1995 年收购了匈牙利生产丙烯酸和其他纤维的 Magyar Viscosa,从而降低生产 成本和确保原材料供应,1996 年完成二级股票发行开始加速建设生产线。

二是 2004-2013 年,需求爆发带来高速增长,但后续盈利下行。2004 年碳纤维订单开 始显著增加,2007 年收购了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一家工厂,产能增长叠加需求向好,公司收入迎来高速增长,并在 2007 年与当时最大的风机厂 Vestas 签署了长期供货协 议。2010 年以后,随着 Vestas 经营进入低谷,风电领域需求下降,同时由于市场压力 碳纤维价格下降,同时丙烯腈成本大幅抬升下,公司经营利润大幅下滑。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9)

三是 2014 年及以后,加入日本东丽集团,产能近几年开始快速扩张。2014 年卓尔泰克 被东丽集团收购,也迅速从 1.5 万吨增至目前的 2.9 万吨,随着 2021 年开展的新一轮 投产,预计卓尔泰克 2023 年碳纤维产能有望扩张至 3.5 万吨。

他山之石——西格里为欧美碳纤维企业的代表。西格里集团创建于 1992 年,由德国 SIGRI 集团与美国大湖碳素(Great Lakes Carbon)集团合并而成,前身 Gebr. Siemens&Co.有 100 多年碳基材料的生产历史。西格里集团拥有从碳石墨产品、碳纤 维、复合材料在内的完整业务链,其中碳纤维业务占比约 34%。公司产品以 50K 大丝 束为主,下游应用以汽车、风电等领域居多,目前产能约 1.5 万吨。

西格里的优势在于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与下游汽车客户合作紧密。汽车领域碳纤维一直 是西格里的优势产业,2008 年与德国本特勒集团(Benteler Group)成立合资公司,为 汽车工业开发和批量生产轻质复合材料部件,2009 年与宝马(BMW)成立合资企业, 生产汽车工业用的碳纤维,2017 年全资收购与本特勒集团的合资公司,及与宝马的合 资公司,把碳纤维相关的汽车部件都整合进集团内,从而巩固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业务。

疫情后的修复,碳纤维业务再度实现稳健增长。受到疫情影响,2020 年碳纤维及复合 材料收入负增长,且公司计划裁员与精简行政组织,计提了较大的减值损失。2021 年 西格里调整组织架构,此前碳纤维与复合材料业务合并在一个部门管理,现进行拆分。 碳纤维业务 2021 年收入为 3.37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23 亿元,同比增长 11%,主要 受益于汽车用碳纤维的增长,同时 2021 年碳纤维营业利润率也回到了近年来的高点。

我国中高端碳纤维已实现自主生产,同时中低端碳纤维具备一定的全球竞争力。从过去 十年看,我国碳纤维进口数量显著高于出口数量,出口碳纤维均价较高且呈提升趋势, 印证了我国中高端碳纤维已实现自主生产。而进口碳纤维价格相对较低(除 2010-2012 年经历了一波大幅上涨),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根据百川数据,过去两年国内大丝束碳纤 维价格在 13 万元/吨上下,对应税后价格为 11.5 万元/吨,和进口碳纤维价格的差距相 对较小。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工业领域,国内龙头企业已经呈现了一定的全球竞争力。

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碳纤维行业-中复神鹰研究报告)(10)

当前部分碳纤维进口受限。国际上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原丝的关键生产技术仍掌握在日本 和欧美等国,特别是高性能小丝束原丝技术掌握在日本手里,极为保密,只向固定协作 伙伴提供产品,但不提供生产技术;协作圈外则既不提供原丝,更不提供技术支持。2020 年 12 月,因东丽子公司出口碳纤维流入了未获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许可的企业, 日本经产省对该公司实施了行政指导警告,要求东丽子公司防止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并 彻底做好出口管理。2021 年 2 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行政命令,在联邦机构间展开 为期 100 天的审查,以解决四个关键产品供应链中的漏洞,其中就包括碳纤维。我们认 为,进口受限碳纤维主要集中在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不足以显著 影响国内中高端碳纤维的供应情况。

关于国内碳纤维价格的思考。2020 年以来国内碳纤维价格持续上涨,碳纤维小丝束和 大丝束价格均呈快速上涨趋势,且小丝束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大丝束,当前碳纤维行业库 存仍处于历史低位,预计高位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维持。展望更久的未来,我们对行业 的价格趋势判断如下:一是伴随行业供给规模投放,预计供需缺口有望缓解,碳纤维价 格有望回到合理的水平,我们进行了复合材料的成本分析,当碳纤维大丝束价格从 12 万降至 10 万/吨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单位成本高出玻纤复合材料的幅度从 25%降至 10%左右;二是碳纤维行业的国产替代速度取决于国内价格,预计进口价格是天花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