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是多音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里,有两个读音,一是“jì”,1.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如:~奠、~礼、~灵、典、扫等2.供奉鬼神或祖先,如:~祖、~天、~祀、~灶3.使用(法宝),如 :~起一件法宝二是读 zhài1.姓春秋时期有祭足(?—公元前682年),字仲,故又称祭仲其郑国祭邑(今河南郑州市郑东新区)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祭的正确读音和组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祭的正确读音和组词(祭在地名中的读音)

祭的正确读音和组词

“祭”是多音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里,有两个读音,一是“jì”,1.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如:~奠、~礼、~灵、典、扫等。2.供奉鬼神或祖先,如:~祖、~天、~祀、~灶。3.使用(法宝),如 :~起一件法宝。二是读 zhài。1.姓。春秋时期有祭足(?—公元前682年),字仲,故又称祭仲。其郑国祭邑(今河南郑州市郑东新区)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祭仲是当时郑国政局中举足轻重的春秋第一权臣。他一生的活动分两个阶段:郑庄公在时,他作为一名重要谋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庄公死后,即进入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他先后扶立郑庄公的4个儿子为国君(郑昭公、郑厉公、复位郑昭公、郑子亹、郑子仪,即子婴)。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在郑国的多难年代,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兴旺郑国,支撑郑国,可谓国家事实上的顶梁之柱。正是在他死后,齐桓公的大臣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才敢于出兵干涉郑国内政。《左传·桓公十五年》载,(时)人曰:“祭仲以知免。”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左传》隐公元年至桓公十八年)。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司马贞《史记索隐》:“虢、郐献邑,祭祝专命。”在1996年上屏的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王瞳饰演祭足。

祭氏,出自姬姓,即黄帝后人。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女儿雍姬,女婿雍纠。

郑州市祭城路与祭仲相关。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鲜被分封到管国之后,称管叔。由于管叔不满意兄长周公旦执政,因此不但不帮助西周镇守东方,反而在周成王元~三年之间(公元前1063~前1061年),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在一起,发动了叛乱。周公旦亲率大军东征,苦战3年,在公元前1061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乱后,取消了管国。但是中原的郑州一带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能无人执守,因此周武王就把周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分封到了黄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祭伯在今天祭城一带建立了城池,建城后名为祭伯城,古祭伯城在郑州东北方向。到了春秋时期,郑国据有祭地,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又把祭伯城赏赐给了大夫祭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左传》注云:“祭国,伯爵也。”又《路史》载:“周圻之内管城东北有古祭城。”据宋朝历史学家郑樵考证,祭氏就是“以邑为氏”。据考,祭伯城就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的祭城。

祭姓名人还有:祭遵,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襄阳县东北)人,东汉云台阁28名将之一;祭肜(róng),祭遵子,黄门侍郎偃师长;祭参,祭肜子,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许昌)人,辽东太守。

至南北朝时期,有的祭姓族人认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为訾氏。

可见,今郑州的郑东新区祭城路,位于祭城镇的祭城,为祭仲的故里和故城,古代的祭(伯)城和今日的祭城镇、祭城路,皆因春秋郑国权臣祭仲而得名,不言而喻,郑州市凡带有“祭”的古今地名,均发音“zhài”。可是,郑州当地人也约定成俗的读“zhà(炸)”。

上边说“訾”由“祭”而改,但 “訾”与“祭”发音不同。“訾”的异体字是“訿”。其有二读:读“zǐ”,意为诋毁,辱骂。读“zī”有5义:1. 钱财:~算。2. 估量,限度:“~粟而税”。3. 希求:“不~重器”。4. 古同“咨”,嗟叹声。5. 古同“恣”,恣纵,狂放。6. 姓。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到祭城镇、祭城路的人,会把“祭”误读为常读音“jì”。甚至是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把剧中人祭(仲)足,错读成“jì(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