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十三篇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广泛应用,经久不衰的军事经典。不仅为我国历代帝王将相军事家的珍贵军事著作,而且也是世界上一切军事著作的首选,包括美国的著名军校“西点军校”的首选军事教材。然而这位军事著作的鼻祖,在著作这个有名的军事著作十三篇成功时,并非是一个领兵打仗的人,而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身体柔弱的农民。他凭什么能够写出如此精致的军事文章呢?难道他就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奇才?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1)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2)

绝顶聪明是他的基础,但是他从未参与军事行动,为什么他的十三篇能够感天地泣鬼神呢?为什么一出世就受到当时吴国的重臣伍员(伍子胥)的极力赞赏,并极力向吴王阖闾推荐呢?使这个隐藏在农村山林间的奇才像金子一样灿烂发光,闪亮了吴王的眼睛呢?

,孙武是何方神圣,他有什么来头?为什么他十分喜欢研究军事问题并能著书立说,有什么样的背景?

孙武是周武王时期被封的胡公满的直系后代。胡公满是胡姓的始祖,因为是舜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陈国的国君。经历十代十二个囯君的世袭传授,到胡桓公的时候,他的后代便以陈国为姓,这就是陈励公,陈姓始祖开始姓陈。由于陈国发生内乱,陈励公之子陈完便到齐国谋生,陈完便是孙武的直系祖先。陈完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他在齐国的积极活动取得了齐国的君臣好感,谋得了朝廷的一官半职,逐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朝廷重用。他的四世孙因地域的关系改姓田,叫田桓子(田无忌),官至齐国上大夫。田桓子生有五个儿子:田武子(田开)、田喜子(田乞)、陈昭子(田昭)、田书、子亶。因为四子田书在齐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攻击莒国有大功,齐景公便封他为乐安,赐姓孙氏,由田书改为孙书,他便是孙武的祖父,孙武的父亲名孙凭,孙凭生儿子孙武。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3)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4)

以上便是孙武的出身源流。其实他就是胡姓始祖胡公满的直系血亲子孙。在孙武之前,他在齐国的祖先为齐国的重臣发展到成了齐国的国君,最出名的就是齐宣王(田辟疆是齐威王田齐的儿子)、齐湣王(田地,一名田遂),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乱竽充数”就是出自他们父子之间的。传说齐宣王的时候非常喜欢听吹竽,而且最喜欢大家一起吹竽。这时候有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南郭先生便混进吹竽的队伍,以混口饭吃,几年以后,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即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只喜欢单独吹竽,于是原来混在一起吹竽的南郭先生便混不下去了,怕杀头,偷偷地逃出了齐国。这就有有名的“乱竽充数”的成语的典故。

二,孙武兵法的知识是从何处而来,难道他是一个有军事生涯经历的人吗?非也,他在著作军事著作“兵法”之前从未有军事行动的经历?

《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世军事家所推崇,被公认为兵学圣典,被摆在《武经七书》之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一些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被翻译为英文、法文、日文、德文,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军事著作。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5)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6)

孙武是春秋时期的人,他的祖辈田氏家族在齐国能人辈出,也是齐国的名门旺族,世代出过德高望重的能人。但是到后来由于孙武祖父孙书与田氏分开,与陈氏鲍氏家族发生了权势的争斗,田氏家得到了胜利。孙武率领家族成员便移民到了吴国,向吴国申请开垦荒地,在吴都以西、罗浮山以东的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他们家便在这里安居乐业。过了几年,这里便成了一个物产丰富的富饶的地方。村子成了有名的孙家村。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7)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8)

吴国的朝野知道孙武家原来就是齐国的名门旺族的分支,朝廷便愿意召孙武入朝为官,被他拒绝了,他的理由是他的身体瘦弱,恐怕无力担当重任。吴王余祭接受了他的意见,不再勉强他。孙武乐于田园的优闲生活,农忙时节就种管庄稼,农闲时到处闲逛,顺便了解一下风土人情,也听到一些战争的故事。他最反对战争,但是他又爱探讨一些战争的起因和战争的结果,这也是他在少年时代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喜欢讨论的话题。他在游玩中如果遇上参加战斗的人员,他都会仔细地询问战斗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从中找出可资利用的价值。久而久之,他发现了打胜仗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打败仗的各种原因。他并非是随便夸一个天,而是把他所了解的东西每天都写成日记。当时并无纸张,只能用竹简做记录,这慢慢地便促使他要写一个军事上的总结,就是胜利和失败的战斗的总结,然后形成了他的一个军事思想。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9)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10)

孙武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收集整理,花了几年时间编辑。他在收集一些大战的各种数据时,不辞辛苦一定要赶到战争的现场及周边了解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特别对吴楚天门之战的场地他亲自到当地现在去看,去总结原因和结果。发现吴、楚两国用兵都同古人用兵一样,用占卜来决定战争的吉凶,如果占卜吉就开战,凶就坚守。

孙武对吴楚两国的天门山战争为什么楚国能够取得胜利,而吴国落得失败。他通过仔细考察及双方的士气、时机、地利的因素,但是他注重研究了双方决定战争都用占卜的筮草和龟甲来预卜吉凶有现实意义吗?虽然从史书记载中有很多预卜都很准确取胜,那么预卜吉时结果失败了为什么没有记录,而没有猜中的例子肯定不在少数。

特别是这一次天门山的战斗,楚国主帅子瑕占卜预示着失败,而司马子魚则对子瑕说应该用龟卜来决定吉凶,而且按照以往习惯应该由军中的司马来做。其实,煞有介事的用兔龟卜的程序操作一番,给果是吉兆,司马子鱼高兴的与子瑕告辞,率领自己的部队顺江而下,身先士卒地撞入敌阵,终于打败了吴国,子鱼壮烈牺牲。

孙武对吴楚两次战争的考察,虽然他对用占卜来预测战争不可信,但是可以起到一个鼓励士气的作用。但是究竟是否有灵验值得怀疑,事实上子鱼取得的胜利并非是占卜的作用,关键在于子魚对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和指挥官的运畴有很大的关系。孙武最后的总结:“所谓战争前所作的占卜,并非神示战争的结果,仅仅只是因为所谓的好兆头和必然的胜利的宣告,起到一个鼓励士气的作用,让士兵们敢于冲杀,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才取得了胜利。但是,真正来说世上的事情人是不可能左右一切的,但是战争的实施中一定跟天气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春、夏、秋、冬的变化,晴、雨,白天、黑夜、寒冷、炎热等所谓天时因素,与地利有关,远、近、危险、容易、广狭、死地、生地等地利因素有关。这些客观因素虽然人力无法控制,但是可以趋利避害完全是可能的。再次就是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如何鼓午士气,利用人的力量来打败敌人。”

......

如是孙武开天劈地地提出了他的军事思想的观点:天时、地利、人和能有机的结合来指挥战争。

“百战百胜不是好战术,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好战术。”一个好的指挥员就是要为这一最高目标做好提前的工作。

三,孙武的军事思想只能是纸上谈兵,他虽然军事著作十三篇,但是让他指挥打仗又能怎么样呢?他一当上将军指挥打仗便能打胜仗吗?

吴楚两国属于有世仇的敌国,双方多次征战,都有胜负,没有谁能够战胜谁。伍子胥正式向吴王阖闾提出兴兵伐楚,以报仇雪耻,他因为经常与孙武探讨军事知识,深知孙武胸藏雄兵百万,完全可以胜任一个率领大队人马的将军。阖闾也知道吴国几次兴兵伐楚取得了胜利,但是孙武毕竟是一介农夫,把大部队交与他统率怎么能放心呢?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11)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12)

经伍子胥的再三推荐,吴王阖闾终于同意请孙武来面商伐楚的事宜,并拿出十镒黄金和白壁一双去聘请孙武。伍子胥见了孙武后恭恭敬敬作揖不迭,说明吴王阖闾请他出村掛帅征楚,并表示原来提出的好计策帮助吴打了几个胜仗。孙武极力推辞说:“我研究兵法仅仅是个人的爱好而已,并非想以此来谋取一官半职,况且我是一个种田的农民,虽然写出了“兵法十三篇”这本兵书,仅仅是一管之见,未必能起什么作用,使吴王这样看重我,特别还要感谢吴国给我一大块荒地便于种庄稼,如果让我带兵万万使不得......”

经不住伍子胥的再三请求,他只得同他一起去见吴王。吴王亲自下阶相迎,再三感谢孙武,这时伍子胥把孙武的《兵法》十三篇详细地向吴王介绍: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就地、火攻、用间等仔细介绍分析。吴王阖闾赞不绝口,他说:“孙先生是经天纬地的军事奇才,我诚心想请孙先生出山帮助我们吴国伐楚,我们国小兵微,不知如何才能战胜楚国,请先生一定不要推辞。”

历史上的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奇谋孙武千古兵圣)(13)

这时候的孙武就不有谦虚了,他说:“微臣的兵法,不但可以让部队改观受益,而且即使是妇女,按我的军令训练,一样可以当部队用,何怕国小兵少呢?”后来吴王就把后宫的180名妃子宫女交与孙武训练,孙武按照他的兵法将不听号令的两个吴王的爱妃当着吴王的面斩杀了,吴王求情也不放,并言:“军中无戏言,臣己授命为将,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吴王也没有办法。后来军威大振,吴王便任用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股肱之臣,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仅仅几年功夫便将一个弱小的吴国转变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便且有能力与楚国一争高下。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以孙武为将使一个弱小的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主要得益于孙武的军事才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王釆用孙子“因粮于敌”的军事策略,进攻楚国就吃楚国的粮食,用楚国的物质,在楚国开展追歼楚军。最后在孙武的统率下,在伍子胥的配合下,历经五次大战,仅用十几天工夫便攻入楚国的首都郢(现在的湖北钟祥)。

孙武还在吴王阖闾去世后,他还帮助接任的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使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孙武后来因为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就不再为吴国出力,暗中隐居乡下,编修《孙子兵法》十三篇。他对好友伍子胥被杀十分伤感,同时也因忧国忧民忧郁而病逝了。他卒于可能在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从隐退到逝世一直住在吴国,他逝世后埋在吴国首都郊外。

孙武身后留下了宏篇巨制《孙子兵法》十三篇,至今仍然是军事著作的顶级之作,成为世界上的军事著作的重要遗产。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十分高大上,《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史记》: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有力焉。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历朝历代都对《孙子兵法》评价极高,而且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圣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