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足明;《仙道密码》系列第九篇,此系列文章针对对仙道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1)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信仰图腾。一方面龙代表着权利、威望、和责任,古代君王都以真龙天子相称,承担着匡扶天下的重任,“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龙也代表着奋发图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从文字可记载的人类文明起始,中华民族绵延人类文明史不断至今屹立,而且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这和我们华夏的精神图腾紧密相关,我们龙族生来激扬。龙也代表着光明和正义,“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头卦乾,其卦也是以龙为主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龙是存在于神话中的生物;对于考古人员来说,他们试图发现龙的遗骨来证明龙的存在。今天我们就从《道德经》里一窥龙的痕迹。本文主要针对道文化爱好者,是谈一个严肃的话题。文章繁冗,不是此道中的读者,可以不用往下读了。

有关老子和龙有关系的话题记载于正史《史记》和道家经典《庄子》等古籍中,是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2)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3)

《庄子·天运》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归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孔子把老子比喻成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表达孔子对于老子的敬仰之情,因为一般来说龙在古人的眼里是圣物。然而子贡的话确让我们有不同认识,“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也就是说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可以让龙显现。而从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推断,老子就是有这样本领的人。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4)

即使对于熟练诵读《道德经》的人,可能也不相信《道德经》里有龙的记载,下面月足明(仙道密码)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揭示这个事实。通行本《道德经》有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不惊已是现代人的日常用语,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使用“惊”这个表达呢?《说文解字》里把惊释为“马骇也”,所以俗语中有惊骇一词,惊的小篆和繁体字驚下面皆有马字。《诗经·小雅》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的用法。另外,惊也常与震关联。《易经》中唯独震卦中使用了惊字: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以此,俗语中有了震惊一词。《诗经·大雅》中有“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之用。

《尔雅·释诂》:战,栗,震,惊,戁,竦,恐,慑,惧也。

如果宠辱在《道德经》中表示其本义,那么在此语境下,对于宠应该用表示喜悦之类的修饰词,而不是惊;对于辱应该是悲愤之类的修饰词,也不应该是惊。而且宠辱在一起作为一个词使用,在所能查到的先秦经典古籍中只有在《道德经》中出现。在《尚书》中有一个相近和宠辱有关的句子是“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用的是侮和耻,并没有用辱。虽然在《说文解字》中有“耻,辱也”的释文,但是终究并非辱字。像《道德经》这样珍贵的道学经典,惜字如金,用字当然也是非常讲究。综上所述,宠辱在一起使用,并且用惊字修饰词,老子应该是想用来作某些特意的表达。

那我们继续再仔细斟酌一下接下来的句子: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得之若宠,失之若辱。但是从上面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明白的知道宠辱若惊最终都因为“宠为下”这个原因。那什么是宠为下?“为下”有两义,一是在什么下面,二是从高处到低处。宠无论表示恩宠还是别的什么意思,都是后面一种释义更合语境,也就是从高处到低处。而在《道德经》里,这段话很清楚是在说身,并非权利或是上下级之类的话题,所以恩宠之义也可以排除。读过微信公众号中《仙道密码》完整系列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我善于利用文字的原始意义和文物来分析问题。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5)

上图是宠的金文,表示屋里有龙,表意很清晰。其实宠的简体字构型和金文字形保持的很一致,基本也可以表示其原始古义。如此,把宠在老子时代的文字意义带入到《道德经》中“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义就很直白了,字意和句意结合的天衣无缝。意思就是:

龙从天上来到家里(身边),得到它很惊恐,失去它也很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

如果你知道文字的古义,《道德经》写的是不是很直白?剩下唯一能阻止你正确理解《道德经》中这句话的就是你的怀疑与不信。

其实和得龙而惊有关的叶公好龙的故事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西汉时期的刘向在《新序·杂事五》中记载: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历史上确有其人,原名沈诸梁,芈姓,字子高,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天龙闻而下之”很好的诠释了老子的“宠为下”是什么情况。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6)

上文中已经点出,宠辱放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用在常见的先秦经典古籍中是第一次,老子是想以此组词表示特别的意义。宠是表示和龙有关的意义,辱是上辰下寸,辱字金文也是如此字形。我们现在知道在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对应中,辰是表示龙。但是十二生肖在典籍中和今天相同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的论述。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生肖记载的是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的《日书》。但是云梦秦简的《日书》在谈地支和生肖对应时,独缺辰的生肖:

卯,兔也。盗者大面,头□,疵在鼻,臧(藏)于草中,旦闭夕启北方。多〈名〉兔竃突垣义酉。

辰,盗者男子,青赤色,为人不毂(榖),要(腰)有疵,臧(藏)东南反(坂)下。车人,亲也。勿言已。多〈名〉 不图射亥戌。

巳,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黄色,疵在足,臧(藏)于瓦器下。名西茞亥旦。

云梦秦简是公元前217年的随葬品,由此,在中国地支和生肖对应的年代追溯到东周时期。由《道德经》中的宠辱用法,我们有理由推断老子是知道辰龙对应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的对应中,辰龙关联至少在老子时代已经存在,应不晚于公元前471年。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7)

在郭店楚简中的《道德经》(也有叫《德道经》)中,通行本中的“宠辱若惊”为“(龍上心下)辱若纓”,宠字变为(龍上心下)这个字,但是都有一个主体的龙字。

人(龍上心下)辱若纓貴大患若身可胃(龍上心下)辱(龍上心下)為下也得之若纓(遊「去子換羊」)之若纓是胃(龍上心下)辱□纓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8)

如果“(龍上心下)辱”去掉表示龙的部分,就剩下“心寸”二字。心和寸都是《黄庭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留心安宁”,此句隐含寸心一词。寸心也是后世文章常用语,仙道密码微信公众号还会有后续文章详解此寸心。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9)

说到此二字分解,古时有一人可能也会此意。白居易有诗曰:“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此诗中同时出现寸心和宠辱。当然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有可能也是巧合。但是乐天在《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 中还有诗句:

冥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

我自得此心,于兹十年矣。

有宠辱二字出现,后面紧跟“委顺”二字。熟读古籍的读者应该知道,委有一个固定用法:委蛇。委蛇一词在《庄子》中出现十一次,《庄子·应帝王》: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成玄英疏曰:“委蛇,隨順之貌也。”《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曰: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这就是蛇和委顺的关系。这样就比较明白,乐天用一个一般古人都知道的俗语“委顺”来隐喻委蛇,所以前面还有“宠辱”二字的提示。

《庄子·天运》:“形充空虚,乃至委蛇。”形充空虚当然是指修炼之效了,“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吾与之一委蛇而不与之为事所宜。”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10)

更进一步,《庄子·山木》中还有龙蛇的论述: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黄帝、神农之法则也。”

一龙一蛇,乘道德而浮游。屈原在《楚辞·离骚》中也有“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之论,学者自可察之。

其实以上内容可以看成怎么读通行本经典《道德经》的一个范例,探索虽然曲折,但是可以多获知识,开阔眼界。当然,如果你灵性出众,一点即通,也可不必如此周折。《康熙字典》中释宠有文曰:“又古借龙。”并举例,《诗经·商颂》:何天之龙,敷奏其勇;《诗经·周颂》: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而在《易经·师》中有言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可以与诗经中的句子互为验证。

另外,如果你读过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甲本道经中的句子为:

龍辱若驚貴大梡若身苛胃龍辱若驚龍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龍辱若驚

通行本《道德经》中的宠在帛书《道德经》甲本中即为龙!可以参考下图帛书原文。

道德经蕴含宇宙奥秘(道德经中有龙的记载)(11)

当然,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无法接受《道德经》有这样的句子,更不相信道人可以有招摄天龙这样的本领。然而这一切秘密,都隐藏在道家经典中。

注1: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十二生肖书法是熊国英先生的作品。

注2:《道德经》郭店竹简和马王堆帛书来自:《藏经阁——老子卷》 ,http://bbs.tianya.cn/post-169-554885-1.shtml

对道家仙道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仙道密码,查阅系列完整内容。如果不是此道中人,请勿叨扰。

,